意思解释
莆田杂诗二十首 其三
原文展示:
南北分双刹,公私限五塘。
蚶祠开锁碎,蟹井幕荒凉。
酒熟传红泛,抢珍异墨黄。
飘零晋耆旧,冠剑几星霜。
白话文翻译:
南北两座寺庙各自分开,公私之间的界限在五个水塘之间。
蚶祠的门锁已经破碎,蟹井的帷幕显得十分荒凉。
美酒已经酿成,红色的酒泛起波纹,珍贵的墨水被抢夺,呈现出奇异的黄色。
昔日的晋代名士飘零不定,佩剑的头上已是几层霜。
注释:
- 南北分双刹:指南北两座寺庙分立,可能象征地域的分隔。
- 公私限五塘:公私的界限被五个水塘所限制,暗示水塘的分隔作用。
- 蚶祠:指一种祭祀的场所,可能是为了祭祀海螺(蚶)。
- 蟹井:可能是指养蟹的地方,暗示荒凉的景象。
- 酒熟传红泛:酿好的酒开始泛红,表达酒的成熟。
- 抢珍异墨黄:珍贵的东西被掠夺,可能象征文化的流失。
- 飘零晋耆旧:指昔日的晋代文人逐渐被遗忘。
- 冠剑几星霜:佩剑的士人经历了几多沧桑,象征经历的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弇,宋代诗人,生平少有记载,但其诗作流传于世,风格独特,常表现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和对往事的追忆。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文化衰退,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对比与对立的场景。诗人以南北寺庙的分隔引入,暗示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五塘的存在,象征着人们在公私之间所承受的限制与困扰。接着,诗人转向对荒凉的描写,蚶祠与蟹井的荒废,反映了文化和人文环境的衰败,令人感到惋惜。
在酒熟传红的描绘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将饮酒的愉悦与珍稀的文化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最后两句通过“飘零”和“几星霜”的意象,将古代文人的悲凉与时光的无情结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文化流失的忧伤。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北分双刹:南北两座寺庙的分开,暗示地域与文化的割裂。
- 公私限五塘:公与私的界限在五塘水域中划定,显示出社会的分隔与限制。
- 蚶祠开锁碎:蚶祠的门锁已破,象征着祭祀文化的衰败。
- 蟹井幕荒凉:蟹井的帷幕荒凉,表现出无人的冷清。
- 酒熟传红泛:酿酒的过程中,红色的酒液泛起涟漪,象征着美好的记忆。
- 抢珍异墨黄:珍贵的物品被抢夺,象征文化的遗失与珍稀。
- 飘零晋耆旧:昔日的晋代名士已被遗忘,表达历史的无情。
- 冠剑几星霜:佩剑的士人经历沧桑,象征着岁月的洗礼。
修辞手法:
- 对比:南北寺庙与五塘的分隔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社会的割裂。
- 意象:通过酒、蚶祠、蟹井等意象,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 比喻:用“冠剑几星霜”比喻人生的经历与岁月的沉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与对历史名士的追忆,表达了对文化衰退的忧虑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在历史的流逝中,感受到不可逆转的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北双刹:象征地域分隔,文化的对立。
- 蚶祠:祭祀文化的象征,反映传统的衰退。
- 蟹井:生活的庸常与荒凉,暗示人文环境的变迁。
- 酒:文化的传承与珍稀的象征。
- 冠剑:士人身份的象征,经历岁月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南北分双刹”指的是? A. 南北两座庙宇
B. 南北的河流
C. 南北的文化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酒熟传红泛”中的“酒”象征着__。
-
判断题:诗人对昔日的晋代名士感到遗憾是因为他们被遗忘。(对/错)
答案:
- A
- 文化的传承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弇的《莆田杂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与文化的流失,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与家国情怀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弇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