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堤晚行》

时间: 2025-01-03 05:22:27

暝色才从草色生,管弦罗绮尽归城。

不应闲却孤山路,我自扶藜月下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堤晚行
俞灏〔宋代〕

暝色才从草色生,
管弦罗绮尽归城。
不应闲却孤山路,
我自扶藜月下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草色渐渐变暗,乐声和华丽的服饰都已回到城中。我不应该放弃孤山的路,我独自一人扶着拐杖,在月光下漫步而行。

注释:

  • 暝色:指黄昏或夜晚的颜色,暗示天色渐暗。
  • 草色:草的颜色,通常指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转暗。
  • 管弦:指乐器,通常用于形容奏乐的场面。
  • 罗绮:指华丽的衣物,象征着繁华和奢侈。
  • 孤山路:孤山指的是一种常见的山名,象征着孤独的旅程。
  • 扶藜:指用拐杖支撑自己,藜是苇草,古代常用作拐杖。

典故解析:

“孤山”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孤独与宁静。古代文人常常用孤山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繁华的超脱与向往。此外,夜晚月下行走的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灏,宋代诗人,字子昂,主要活动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秀丽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心灵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士人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昏时分,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散步中产生的灵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湖堤晚行》是俞灏在黄昏时分所作,诗中通过描绘暮色渐浓、乐声渐远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首句“暝色才从草色生”,以生动的形象展现了黄昏时分大自然的变化,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随着乐声的消逝,繁华的市井生活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的思考与行走。

第二联“管弦罗绮尽归城”,则是对昔日热闹场景的回忆,表明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淡然与超脱。诗人选择在此时独自前行,显示出他内心的坚决与宁静。

最后两句“不应闲却孤山路,我自扶藜月下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旅程的执着,也暗示了他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即使在孤独的路途中,诗人仍然自得其乐,仿佛在与月光对话,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清丽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哲理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暝色才从草色生:黄昏的色彩刚刚从草的绿色中显现出来,描绘了自然的转变。
  2. 管弦罗绮尽归城:乐器声和华丽的衣服都已回到城中,暗示人们的归去,喧嚣的结束。
  3. 不应闲却孤山路:不应该放弃孤山的道路,表达了对孤独旅程的坚持。
  4. 我自扶藜月下行:我独自一人扶着拐杖在月光下行走,体现出一种宁静的自我反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暝色”和“草色”相比,展现了黄昏的渐变。
  • 对仗:诗中“管弦”和“罗绮”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对喧嚣生活的超脱,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独立思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暝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孤山:象征着孤独,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月下行:象征着宁静与思索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管弦罗绮”主要指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乐器和华丽的衣服
    C. 孤独的旅程
    D. 夜晚的星空

  2. “我自扶藜月下行”中“扶藜”指的是什么?
    A. 拐杖
    B. 树木
    C. 花草
    D. 水边

  3. 诗人对孤山的态度是?
    A. 惧怕
    B. 忽略
    C. 热爱与追求
    D. 逃避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湖堤晚行》 vs. 《秋夕》:两者都描绘了黄昏的静谧,但《秋夕》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湖堤晚行》则偏向于对孤独旅程的赞美。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典诗词鉴赏》
  3. 《俞灏与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