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来,为胡伯孝题黄穆父古鼎山茶图》

时间: 2025-01-04 11:07:31

云在纸,露凝枝。

花盎又蟠螭。

描摹何必买胭脂。

西子古妆时。

印人笔。

天仙魄。

妆就吉金色。

茶余读画漫题词。

秾淡要相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在纸,露凝枝。花盎又蟠螭。描摹何必买胭脂。西子古妆时。印人笔。天仙魄。妆就吉金色。茶余读画漫题词。秾淡要相宜。


白话文翻译:

云朵在纸上,露珠凝聚在树枝上。花儿盛开,又像蟠螭一样蜿蜒。描绘这些何必还需用买来的胭脂呢?就像西子(西施)古时的妆容。印刻在纸上的人,犹如天上的仙女。妆容映衬着吉祥的金色。在品茶的闲暇中,随意在画上题写几句诗词。浓淡相宜,才是最好的。


注释:

  • 云在纸:形容画作的云朵,生动而细腻。
  • 露凝枝:表达露珠在树枝上凝聚的清新景象。
  • 蟠螭:蟠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状蜿蜒,形容花的姿态。
  • 西子:指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象征着绝美的妆容。
  • 印人笔:可能指代画家在画上的印记或笔触。
  • 天仙魄:形容画作中人物的灵动和美丽。
  • 妆就吉金色:指妆容的颜色搭配,象征吉祥。
  • 茶余读画:在品茶的闲暇时间,欣赏画作。
  • 秾淡要相宜:浓烈和淡雅的色调要适度搭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黄穆父的古鼎山茶图的题词,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赞美和对茶文化的热爱。通过描绘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和谐。开篇以“云在纸,露凝枝”引入,既描绘了画中云朵与露珠的清新之美,又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接下来的“花盎又蟠螭”通过蟠螭的意象,带有神秘感,突显花的生动与灵动。

“描摹何必买胭脂”一句,直接提到绘画与妆容的关系,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自然美,作者仿佛在说,真正的美不需要华丽的装饰,而在于自然的真实表达。接着提及“西子古妆时”,将古代美女的妆容作为对比,进一步强化了画作的美丽与内涵。

“印人笔,天仙魄”则通过对画中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天仙般的美丽,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最后几句“茶余读画漫题词”则将茶文化与艺术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在品茶时的闲适与雅趣,突显了生活的美好和艺术的熏陶。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艺术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愉悦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在纸,露凝枝:描写画作中云朵和露珠,表现自然之美。
  2. 花盎又蟠螭:花朵蜿蜒,如同神兽蟠螭,象征灵动。
  3. 描摹何必买胭脂:自然美无需华丽装饰,强调真实。
  4. 西子古妆时:提及西施,衬托出古代美的对比。
  5. 印人笔,天仙魄:描绘画中人物如天仙般美丽。
  6. 妆就吉金色:妆容的色彩寓意吉祥。
  7. 茶余读画漫题词:品茶时欣赏画作,享受闲适生活。
  8. 秾淡要相宜:强调色彩的搭配与和谐之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画作,增强表现力。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形态,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茶余读画漫题词”,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与艺术之美的赞美,体现了生活的闲适与丰富,传递出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自由、流动的象征。
  2. :清新、纯洁的象征。
  3. :生命与美的象征。
  4. 蟠螭:神秘与灵动的象征。
  5. 西子:古典美与优雅的象征。
  6. 天仙:超凡脱俗的美。
  7. 吉金色:吉祥与富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子”指的是谁?

    • A. 王昭君
    • B. 西施
    • C. 貂蝉
    • D. 甄氏
  2. 诗中“云在纸”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画作中的细节
    • B. 诗人的思绪
    • C. 自然的变化
    • D. 人生的无常
  3. “妆就吉金色”中的“吉”字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
    • B. 吉祥
    • C. 颜色
    • D. 妆容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苏轼《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 杨玉衔 vs. 李清照:两者均描绘自然美和人生感悟,但杨玉衔更注重于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李清照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杨玉衔 vs. 苏轼:苏轼的诗更具豪放之气,而杨玉衔的诗则细腻柔和,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艺术与自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