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侍郎被召 其三》

时间: 2024-09-19 21:43:05

忆昨东来护印章,又从此去饯朝装。

辛勤行李知身老,幸会依莲到骨香。

五十功名犹落寞,百千怀抱转荒唐。

而今亲见为霖雨,野草幽花特地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昨东来护印章,又从此去饯朝装。
辛勤行李知身老,幸会依莲到骨香。
五十功名犹落寞,百千怀抱转荒唐。
而今亲见为霖雨,野草幽花特地芳。

白话文翻译:

回想昨日从东边带着印章而来,今天又要送别你去朝廷。
辛苦地收拾行李,让我感到自己已渐渐老去,幸好能在这里见到依莲,感受到骨香的芬芳。
五十年的功名仍然感到孤独,百千的心愿转瞬间变得荒唐。
而如今亲眼看到雨水滋润,田野里的草花特别芬芳。

注释:

  • 忆昨: 记忆中的昨天。
  • 东来: 从东方而来,这里指的是赵侍郎的到来。
  • 护印章: 指为官者带来的印章,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 饯朝装: 送别时的朝廷服装,表示对赵侍郎的尊重。
  • 辛勤行李: 辛苦地收拾行李,感叹岁月的流逝。
  • 依莲: 依莲可能指一种美丽的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骨香: 形容一种清香,可能指某种植物的香气。
  • 五十功名: 五十年间所获得的功名,但仍感到孤独。
  • 百千怀抱: 许多的志向与愿望。
  • 为霖雨: 指雨水滋润万物。
  • 野草幽花: 田野中野草和幽静的花,象征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见于史书,但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送别赵侍郎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依依不舍,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诗中透露出对功名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忆昨”引入,瞬间带我们回到过去,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诗人在送别赵侍郎时,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辛勤行李知身老”,一语道出对岁月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认知。

接下来的两句“五十功名犹落寞,百千怀抱转荒唐”,则是对人生追求的反思。五十年的功名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让人感到孤独,暗示着功名利禄的虚无。这一情感在诗中反复出现,表现出对社会竞争的无奈与失落。

诗的最后两句“而今亲见为霖雨,野草幽花特地芳”,则是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诗人通过自然的美丽,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慰藉,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从个人情感升华到对自然的欣赏,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主线,使得作品在感伤中透出一丝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昨东来护印章: 回忆起前一天,朋友从东边带着印章来到这里。
  2. 又从此去饯朝装: 今天又要送别他去朝廷,穿着朝服。
  3. 辛勤行李知身老: 辛苦地收拾行李,感叹自己已渐渐老去。
  4. 幸会依莲到骨香: 能够见到美丽的花,感受到香气,心中稍感欣慰。
  5. 五十功名犹落寞: 尽管有五十年的功名,内心依旧感到孤独。
  6. 百千怀抱转荒唐: 无数的愿望与抱负却变得无意义。
  7. 而今亲见为霖雨: 现在亲眼见到雨水滋润大地。
  8. 野草幽花特地芳: 田野中的草花格外芬芳,象征着生命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功名的孤独与自然的美好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情感复杂。
  • 象征: “野草幽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赞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功名的反思和对自然的欣赏,展现了一种在人生无常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印章: 象征权力与地位。
  • 行李: 代表人生的负担与岁月的流逝。
  • 幽花: 自然之美,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来”指的是: A. 从西边来
    B. 从南边来
    C. 从东方来
    D. 从北边来

  2. “五十功名犹落寞”中的“落寞”意指: A. 繁华
    B. 孤独
    C. 快乐
    D. 成就

  3.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 A. 霜降
    B. 雪花
    C. 雨水
    D. 风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朋友和生活的感慨。
  • 李白的《送友人》:送别友人的情感描写。

诗词对比:

  • 曹彦约 vs. 杜甫: 曹诗更多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杜甫则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都在送别的场景中展现出深厚的情感,却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研究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