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堂前庭有奇石数种其状皆与物形相类在此久》

时间: 2025-01-19 13:40:11

雨渍身如漆,苔侵面若蓝。

问时都不语,应是忆扶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渍身如漆,苔侵面若蓝。问时都不语,应是忆扶南。

白话文翻译:

雨水浸渍使得石头身躯如同涂了漆一般黑亮,苔藓覆盖让石头表面仿佛染上了蓝色。当你询问它时,它沉默不语,或许是在回忆遥远的扶南国。

注释:

字词注释:

  • 渍:浸,泡。
  • 侵:覆盖,蔓延。
  • 扶南:古国名,位于今越南南部。

典故解析:

  • 扶南: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这里可能指石头形状或纹理让人联想到遥远的异国风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此诗描绘山堂前庭的奇石,通过拟人手法赋予石头以情感和记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文同隐居山林之时,通过对奇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远方异国的遐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山堂前庭的奇石。首句“雨渍身如漆”,用“漆”形容雨水浸渍后的石头,形象地展现了石头的黑亮。次句“苔侵面若蓝”,以“蓝”形容苔藓覆盖的石头,赋予石头以色彩和生命。后两句“问时都不语,应是忆扶南”,通过拟人手法,让石头仿佛有了沉默的思考和遥远的回忆,增添了诗的神秘感和深度。整首诗通过对奇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和对远方异国的遐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雨渍身如漆”:雨水长时间浸渍使得石头表面呈现出如漆般的黑亮,形象生动。
  • 次句“苔侵面若蓝”:苔藓的覆盖让石头表面呈现出蓝色,增添了石头的色彩和生命感。
  • 后两句“问时都不语,应是忆扶南”:通过拟人手法,赋予石头沉默和回忆的特质,让人联想到遥远的扶南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漆”和“蓝”比喻石头被雨水和苔藓覆盖后的颜色,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石头沉默和回忆的特质,增添了诗的情感和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奇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和对远方异国的遐想,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渍:雨水浸渍的意象,展现了石头的黑亮。
  • 苔侵:苔藓覆盖的意象,赋予石头以色彩和生命。
  • 扶南:遥远的异国意象,增添了诗的神秘感和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渍身如漆”形容的是石头的什么特征? A. 形状 B. 颜色 C. 质感 D. 重量
  2. “苔侵面若蓝”中的“蓝”指的是什么? A. 石头的颜色 B. 苔藓的颜色 C. 天空的颜色 D. 海水的颜色
  3. 诗中提到的“扶南”是指什么? A. 一个古国名 B. 一个地名 C. 一个神话故事 D. 一个植物名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同《山堂前庭有奇石数种其状皆与物形相类在此久》与苏轼《石钟山记》:两者都通过对石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但文同的诗更注重石头的色彩和生命感,而苏轼的诗更注重石头的形状和声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文同诗歌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