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青伊涧松,移植在莲宫。
藓色前朝雨,秋声半夜风。
长闲应未得,暂赏亦难同。
不及禅栖者,相看老此中。
白话文翻译:
青翠的松树在伊涧旁,移植到了莲花宫中。
前朝的雨水浸润了青苔,秋天的声音在半夜中回响。
长久的闲适应该还未得到,暂时的欣赏也难以相同。
比不上专心禅修的人,彼此相视时已在这其中老去。
注释:
- 伊涧:指一个溪流的名字,寓意清幽之地。
- 莲宫:可能指的是寺庙或者与莲花相关的地方,象征着清净与高雅。
- 藓色:青苔的颜色,象征着湿润和宁静。
- 秋声:秋天的声音,可能指风声或自然的声音。
- 长闲:长久的闲适或安宁。
- 禅栖者:指修行禅宗的人,强调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约703年-约770年),字公绰,号涂山,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其诗作以描写山水、咏物、抒情见长,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崔涂游览兴善寺时,诗人感受到寺外自然景色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反映了他对禅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浮华的淡然。
诗歌鉴赏:
《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心灵结合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院中青松、藓苔和秋风,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欣赏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首句“青青伊涧松”用“青青”描绘松树的生机,暗示着生命的常青与永恒。接着“移植在莲宫”,将自然景色与佛教文化结合,表达出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在“藓色前朝雨,秋声半夜风”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的变化,雨后的青苔和秋夜的微风,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修行者的羡慕,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人生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与对当下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传达出一种对悠闲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青伊涧松:描写青翠的松树,象征着生命力与宁静。
- 移植在莲宫:暗示松树的高洁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传达出对清净环境的向往。
- 藓色前朝雨:描绘雨后青苔的景象,象征着生机与自然的滋润。
- 秋声半夜风:传达出深秋时节的孤寂与思考,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长闲应未得: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渴望,暗示这种状态尚未实现。
- 暂赏亦难同:认为短暂的欣赏难以与真正的体验相同。
- 不及禅栖者:强调禅修者内心的宁静与超然,诗人对此心生向往。
- 相看老此中:表达了与禅者相处中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松树与莲宫的对比,隐喻人生的选择。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句的结构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清净内心、悠闲生活的追求。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禅宗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
- 莲:象征纯洁与高雅,常与佛教文化相关联。
- 藓色: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秋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静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伊涧”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溪流
C. 一座山 -
诗人在最后一两句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B. 对繁华生活的追求
C. 对时间流逝的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禅栖者”最可能指的是:
A. 普通人
B. 修行佛教的人
C. 诗人自己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竹里馆》与《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均描写了自然景色,并传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竹的清雅与隐逸,而崔涂的诗则通过松与莲的结合表达了与禅宗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