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屯呈同游诸公》

时间: 2025-01-04 09:36:43

十月霜雕枫树林,清溪白石称幽寻。

按行老子诛茆地,惆怅孤臣许国心。

走马平沙嫌路近,传杯小阁喜寒侵。

也思试索梅花笑,冻蕊疏疏欲不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屯呈同游诸公
作者:陆游

十月霜雕枫树林,
清溪白石称幽寻。
按行老子诛茆地,
惆怅孤臣许国心。
走马平沙嫌路近,
传杯小阁喜寒侵。
也思试索梅花笑,
冻蕊疏疏欲不禁。


白话文翻译

十月的霜冻雕刻了枫树林,
清澈的溪水和白色的石头令人心向往之。
我行走在老子曾经踏足的地方,
心中惆怅,唯有孤臣对国家的忠心。
骑马在平坦的沙地上,觉得路途太近,
在小阁中传杯共饮,享受寒风的侵袭。
我也想去寻找梅花的笑容,
那冻得稀疏的花蕊似乎快要忍不住了。


注释

  • 霜雕:霜冻后树叶的形象,形容秋冬之交的景象。
  • 幽寻:幽静而值得寻觅的地方。
  • 老子诛茆地:指老子所到之处,可能暗指哲理的深远和历史的厚重。
  • 惆怅:形容心情沉重、感到忧伤。
  • 孤臣:指忠臣,孤独地为国家服务。
  • 传杯小阁:在小阁中传递酒杯,表示友人之间的欢聚。
  • 冻蕊:指梅花的花蕊,受到寒冷影响,似乎快要开放。

典故解析

  • 老子:道家创始人,代表着哲理的深邃和对自然的思考。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质,尤其在寒冬中依然绽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恢复国家,作品多表现忠君爱国情怀,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冬之际,正值作者游览之时,借景抒情,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东屯呈同游诸公》是一首充满秋冬气息的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的“十月霜雕枫树林”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霜冻后的枫树林显得既美丽又萧瑟,展现了自然的魅力与无情。紧接着“清溪白石”则引出一片幽静,描绘了诗人寻幽探胜的意图。

诗中“按行老子诛茆地”,通过对老子的提及,暗示了诗人对历史和哲理的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惆怅孤臣许国心”一句,直白地道出诗人的悲愤之情,作为忠臣的他,却感到孤独无助,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

后半部分通过“走马平沙嫌路近”,则引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互动,表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但随即又被“传杯小阁喜寒侵”所打破,暗示着寒冷的环境与内心的孤独。结尾“也思试索梅花笑”中,诗人希望在严寒中寻找梅花的笑容,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尽管身处逆境,心中依然渴望温暖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交织,体现了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友人间温暖情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月霜雕枫树林:描绘了十月的霜冻景象,枫树的美丽与凋零。
  2. 清溪白石称幽寻:溪水与石头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幽静的探寻之地。
  3. 按行老子诛茆地:诗人行走之地与历史哲学的联系,既有风景也有思考。
  4. 惆怅孤臣许国心:表达了诗人作为孤臣的忧伤与忠诚之心。
  5. 走马平沙嫌路近:骑马行走的轻松感与对路径的无奈感。
  6. 传杯小阁喜寒侵:在小阁中饮酒,享受寒冷中的友谊。
  7. 也思试索梅花笑:向往梅花的美丽与坚韧。
  8. 冻蕊疏疏欲不禁:梅花的花蕊在寒冷中即将绽放,象征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雕”比喻自然的美。
  • 拟人:如“梅花笑”赋予梅花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冬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同时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情感基调深沉而又充满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秋冬的寒冷。
  • 枫树: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美丽。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
  • 清溪:象征着宁静与悠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月霜雕”中的“霜”指什么?

    • A. 雨
    • B. 雪
    • C. 霜冻
    • D. 风
  2. 诗中提到的“老子”是谁?

    • A. 一位古代诗人
    • B. 道家创始人
    • C. 一位将军
    • D. 一位商人
  3. “惆怅孤臣”的意思是?

    • A. 快乐的臣子
    • B. 忧伤的忠臣
    • C. 生气的臣子
    • D. 忘我工作的臣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东屯呈同游诸公》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侧重于历史与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词选注》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