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通挽诗》

时间: 2025-01-04 08:08:31

奏赋曾三北,兴能竟二南。

如何双桂子,枉著拜亲衫。

旧事馀诗酒,何人续笑谈。

生前孝友在,伐石为公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奏赋曾三北,兴能竟二南。
如何双桂子,枉著拜亲衫。
旧事馀诗酒,何人续笑谈。
生前孝友在,伐石为公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罗元通的怀念和惋惜。他曾在北方和南方都有所作为,成就斐然。如今双桂子(指桂冠)却无法再为他增光添彩,徒然让人感到悲伤。旧日的诗酒情谊已然消逝,现今又有谁能续写那般欢笑与谈话?生前的孝友依旧,但如今只能用伐石来纪念他。

注释:

  • 奏赋:指作诗和赋文的活动。
  • 三北、二南:指诗人曾在北方和南方的经历。
  • 双桂子:比喻荣誉,古时文人中获得桂冠者被称为“桂子”。
  • 拜亲衫:指对亲友的追思和怀念。
  • 伐石为公镵:用石头雕刻成的碑铭,表达对逝者的纪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宋代著名诗人,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生动,擅长描绘乡村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为罗元通所作的挽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作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失落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怀念友人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罗元通挽诗》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提到的“三北”、“二南”,不仅是对友人经历的回顾,也反映出诗人对其成就的敬仰。这种敬仰与现实的悲哀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诗人内心深处对朋友的愧疚和失落。接着,提及“如何双桂子,枉著拜亲衫”,则将荣誉与亲情结合,暗示即使有再高的荣誉,也无法弥补失去的情谊。最后两句“旧事馀诗酒,何人续笑谈。生前孝友在,伐石为公镵。”更是将诗人对过往的感慨推向高潮,生前的热闹和欢笑已成往事,唯留下石碑铭刻着友谊的回忆,令人唏嘘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奏赋曾三北:回忆友人在北方的诗文成就,体现其才华。
    2. 兴能竟二南:表明他在南方的成就,进一步强调其广泛的影响力。
    3. 如何双桂子:表达对逝者荣誉的怀念,暗示其已无力再享受。
    4. 枉著拜亲衫:对亲友的追思,流露出失落与惋惜。
    5. 旧事馀诗酒:对往昔欢聚时光的追忆。
    6. 何人续笑谈:感叹如今再无朋友相聚,孤独的感受。
    7. 生前孝友在:强调生前友谊的珍贵和深厚。
    8. 伐石为公镵:用石碑铭刻对友的追思,寓意深远。
  • 修辞手法

    1.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奏赋曾三北,兴能竟二南”。
    2. 比喻:将“桂子”比作荣誉,意在表现友人的成就。
    3.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惋惜。
  • 主题思想: 此诗的主题是对逝者的怀念与追思,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 桂子:象征荣誉与成就,反映出对友人高洁品德的赞美。
  • 亲衫:代表亲情与友情,体现出诗人对逝者人品的怀念。
  • 诗酒:象征着过往的欢聚与人际交往,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北”和“二南”指的是什么? A. 地理位置
    B. 朋友的成就
    C. 心情的变化
    D. 诗人的经历

  2. “双桂子”在诗中有何象征意义? A. 亲情
    B. 成就与荣誉
    C. 诗酒情怀
    D. 友人的回忆

  3. 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望
    B. 对逝者的追思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亲情的珍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友的怀念。
  • 白居易《忆江南》: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传达出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罗元通挽诗》 vs 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对逝者或远方亲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但杨万里侧重于友谊的怀念,杜甫则更强调对家庭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