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三里桥取道德清》

时间: 2025-01-19 15:32:12

浙西只欠到湖州,三里桥头转却舟。

不到湖州妨底事,不如元不到桥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浙西只欠到湖州,
三里桥头转却舟。
不到湖州妨底事,不如元不到桥头。

白话文翻译:

在浙江西部,只差一步就能到湖州,
在三里桥头却转了船只。
不去湖州有什么关系,不如一开始就不去桥头。

注释:

  • 浙西:指浙江省的西部地区。
  • 湖州:指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 三里桥:具体的桥名,意味着距离湖州还有三里的路程。
  • 转却舟:指在桥头改变了行船的方向或选择。
  • 妨底事:意为阻碍或妨碍了什么事情。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的典故,但反映了古人旅行的艰辛与无奈。诗中通过对未能到达湖州的遗憾,表达了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选择和结果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质朴真挚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反映当时的社会和民族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晚年,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感受,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的感悟。社会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使得他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对生命选择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湖州三里桥取道德清》是一首以旅途为主题的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简单的旅程,但深层次的意义却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选择的智慧。诗的开头提到“浙西只欠到湖州”,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地,然而随之而来的“转却舟”则展现出一种无奈的转折。作者在此透露出一种对未能到达目标的遗憾与惋惜,然而他又以“不如元不到桥头”来表达一种更深的思考:与其到达目标却未能实现预期,不如一开始就不去。这种对比不仅彰显了生活中选择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一种对命运和机遇的理解。

整首诗简练而富有哲理,字句之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杨万里的情感真实动人,语言则简洁明了,给人以深思的余地。此诗不仅是对旅行的一种记录,更是对生命旅程的深刻反思,激发读者对自身经历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浙西只欠到湖州”——作者在浙江西部,距离湖州只差一步,表达了目标的近在咫尺却又似乎遥不可及。
    2. “三里桥头转却舟”——在三里桥头改变了行程,体现出一种无奈和转折。
    3. “不到湖州妨底事”——未能到达湖州,反思其意义,表露出对结果的疑问和思考。
    4. “不如元不到桥头”——与其到达却未能实现理想,不如一开始就不去,表达了对选择的重新审视。
  •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通过将未达到的结果和选择的思考相结合,增强了诗的哲理性和深度。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人生的选择与结果,表达了一种对命运和机会的思索,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心态与选择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湖州:象征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 三里桥:作为旅途的节点,代表着人生中的选择和转折。
  • :象征着前行的方向,暗示着人生旅程的变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浙西”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浙江东部
    • B. 浙江西部
    • C. 浙江南部
  2. “三里桥头转却舟”中“转却”一词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改变方向
    • B. 停止不前
    • C. 前进
  3. 诗中提到“不到湖州妨底事”的意图是什么?

    • A. 强调到达的重要性
    • B. 表达对旅行的无奈
    • C. 讽刺旅行的无聊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杨万里的《湖州三里桥取道德清》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涉及到旅途与自然的描绘,但杨万里的诗更加注重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各有侧重,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研究》
  • 《杨万里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