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立春)
作者: 翁元龙 〔宋代〕
画阁换粘春帖,宝筝抛学银钩。
东风轻滑玉钗流。纤就燕纹莺绣。
隔帐灯花微笑,倚窗云叶低收。
双鸳刺罢底尖头。剔雪间寻豆蔻。
白话文翻译:
一幅春天的图画贴在画阁上,宝筝被抛弃在一边,银钩也不再使用。
春风轻轻拂过,像玉钗在流动。细腻的刺绣如同燕子的纹路和黄莺的绣花。
帐子外的灯光似乎在微微地笑,倚在窗边,云朵和树叶轻轻低垂。
双双鸳鸯的刺绣已经完成,仿佛在雪中寻找那豆蔻的芳香。
注释:
- 画阁:装饰精美的阁楼。
- 春帖:春天的帖子,指贴在墙上的春联。
- 宝筝:珍贵的筝,指乐器。
- 银钩:古代的一种乐器,或指做工精美的钩子。
- 玉钗:用玉制成的发饰。
- 燕纹、莺绣:指细致的刺绣图案,燕子和黄莺的形象。
- 灯花:灯光,形容灯下的景象。
- 云叶:形容窗外的云和树叶。
- 双鸳:指成双的鸳鸯,象征爱情。
- 剔雪:在雪中寻找。
- 豆蔻:一种香料,引申为年轻女子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翁元龙,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见长。其诗常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自然景象,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立春时节,表达了春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的生机与美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立春)》以立春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人们的生活景象。开篇的“画阁换粘春帖”展示了春天的来临,春联的更换象征着辞旧迎新,充满了希望与期待。接着,“宝筝抛学银钩”,则表现出春天的轻松与欢快,乐器的抛弃暗示着放下繁重的学业,尽情享受春天的快乐。
“东风轻滑玉钗流”,春风如玉钗般轻盈,传达出春日的温暖与柔和。接下来的“纤就燕纹莺绣”,则通过细腻的刺绣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丽,燕子与黄莺的意象更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诗中“隔帐灯花微笑”,描绘了柔和的灯光下,屋内温暖的氛围,显示出人们在春天的欢愉与安宁。最后两句“剔雪间寻豆蔻”则通过寻找豆蔻隐喻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同时也给予读者一种春日的清新感。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是一首充满生机与灵动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阁换粘春帖:春天到了,屋子里换上了春联,象征着新的开始。
- 宝筝抛学银钩:抛弃了繁重的学业,享受春天的乐趣。
- 东风轻滑玉钗流:春风轻柔,像玉钗般滑动,描绘出春风的温暖。
- 纤就燕纹莺绣:细腻的刺绣,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 隔帐灯花微笑:灯光下的温暖氛围,传达出快乐的情感。
- 倚窗云叶低收:窗外的云和树叶低垂,表现出春日的安静。
- 双鸳刺罢底尖头:鸳鸯的刺绣已经完成,象征着爱情的美好。
- 剔雪间寻豆蔻:在雪中寻找豆蔻的芳香,隐喻对美好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帖”、“玉钗”等比喻春天的温暖与美好。
- 拟人:灯花微笑,赋予灯光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的向往,展现了春天带来的希望与生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帖:象征新生与希望。
- 宝筝:代表艺术与生活的轻松愉悦。
- 燕纹、莺绣: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灯花:代表温暖与情感。
- 豆蔻:象征青春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春天带来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希望
C. 恐惧
D. 疲惫 -
“双鸳刺罢底尖头”中的“双鸳”指的是什么?
A. 鸳鸯
B. 燕子
C. 黄莺
D. 画阁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夏天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与翁元龙的《西江月(立春)》都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春雨带来的生机,而翁元龙则强调春天的轻松与愉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