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遂以其事吊之。)》
时间: 2025-01-14 13:07: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遇乐(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遂以其事吊之。)
作者:刘辰翁 〔宋代〕
灯舫华星,崖山矴口,官军围处。
璧月辉圆,银花焰短,春事遽如许。
麟洲清浅,鳌山流播,愁似汨罗夜雨。
还知道,良辰美景,当时邺下仙侣。
而今无奈,元正元夕,把似月朝十五。
小庙看灯,团街转鼓,总似添恻楚。
传柑袖冷,吹藜漏尽,又见岁来去岁去。
空犹记,弓弯一句,似虞兮语。
白话文翻译
在灯光和星光交相辉映的船上,崖山的尽头,官军正包围着这里。
明亮的月亮圆如璧,短暂的烟花仿佛跟春天的情景一样匆匆而去。
麟洲水浅,鳌山的流水缓缓流淌,愁苦的感觉就像汨罗江的夜雨。
还记得,那美好的时光和景色,当年在邺下的仙侣。
而今却无奈,元宵节的正月十五,像极了明月。
在小庙前看灯,转街听鼓,心中不免添了几分惆怅。
传来的柑橘香气冷冷的,随着风声渐渐消逝,又见岁月来去匆匆。
我依然记得,弓弯句子,犹如虞兮的情语。
注释
- 灯舫华星:指灯光闪烁的船只与星星相辉映。
- 璧月辉圆:形容明亮的月亮如同璧玉般圆满。
- 麟洲:古地名,寓意美丽的地方。
- 汨罗夜雨:暗指屈原投江的悲愤,象征深切的忧愁。
- 元正元夕:正月十五,即元宵节,象征团圆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著作颇丰,以词风婉约见长,常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事。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元宵节,因朋友邓中甫的到来而感慨。诗中充满对往昔良辰美景的追忆,以及对身边现状的无奈和愁苦,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刘辰翁的《永遇乐》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出元宵佳节的欢愉与内心的惆怅。开篇通过灯光与星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但随即转向对春日匆匆流逝的感慨,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词中提到的“麟洲清浅,鳌山流播”,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清丽,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尤其是“愁似汨罗夜雨”,直接引入屈原的悲剧,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接下来的回忆“良辰美景,当时邺下仙侣”,更是将思绪带回到曾经的美好时光,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首词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诗人在元宵佳节的氛围中,感受到的却是冷清与孤独,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空犹记,弓弯一句,似虞兮语”,不仅是对往昔情感的追溯,也让整首词在回忆与现实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共鸣,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灯舫华星,崖山矴口,官军围处。”: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尽显节日气氛。
- “璧月辉圆,银花焰短,春事遽如许。”:月亮明亮如璧,烟花短暂,象征春天的匆匆流逝。
- “麟洲清浅,鳌山流播,愁似汨罗夜雨。”:水浅流缓,引发愁苦,暗含屈原的悲愤。
- “良辰美景,当时邺下仙侣。”: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形成鲜明对比。
- “元正元夕,把似月朝十五。”:对元宵节的思考,暗含孤独感。
- “小庙看灯,团街转鼓,总似添恻楚。”:节日的热闹中,心中却添了几分惆怅。
- “传柑袖冷,吹藜漏尽,又见岁来去岁去。”: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去的追忆。
- “空犹记,弓弯一句,似虞兮语。”:对往昔情感的追溯,情感深沉。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璧月辉圆”比喻月亮的圆满。
- 拟人:如“岁来去岁去”,赋予岁月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意象分析
- 灯:象征热闹与团圆,暗示节日的欢愉。
- 月:象征团圆与思念,代表美好的时光。
- 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内心的愁苦。
- 雨:象征悲伤与无奈,反映出诗人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良辰美景”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花开
- B. 过去的美好时光
- C. 元宵节的热闹
-
诗中“愁似汨罗夜雨”中的“汨罗”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地名,屈原投江之地
- C. 月亮的别称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赞美自然
- B. 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节日的热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比较刘辰翁的《永遇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刘辰翁更突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愁苦,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恋情的深情与执着。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