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六 立春后即事》
时间: 2025-01-19 15:33: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六 立春后即事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旧日桃符管送迎。
灯毯爆竹斗先嬴。
鹿门乱走团栾久,
才到城门有鼓声。
梅弄雪,柳窥晴。
残年犹自冷如冰。
欲知春色招人醉,
须是元宵与踏青。
白话文翻译:
过去的桃符已经被送走,
灯笼、毯子、爆竹此刻争先恐后。
鹿门山中,团栾在此奔跑已久,
刚抵达城门,就听见了鼓声。
梅花在雪中玩耍,柳树向阳光窥视。
残冬的年头依然冷得像冰。
想要知道春天的色彩让人陶醉,
必须等到元宵节和踏青的时刻。
注释:
- 桃符:贴在门上的春联,象征迎接新春。
- 灯毯:指春节期间挂的灯笼和铺设的毯子。
- 鹿门:地名,象征自然的恬静。
- 团栾:指一群鹿,形容生动的景象。
-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象征着春节的结束与春天的开始。
典故解析:
- 桃符:古代用桃木做成的符牌,具有辟邪的功能,流行于春节。
- 踏青:春天时外出游玩,踏青是一种古老的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词风清新、意境优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立春后,正值春回大地之际,表现了春天的希望与生机,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 其六 立春后即事》展现了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自然界的复苏。开头以“旧日桃符管送迎”引入,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桃符的送走象征着旧年的结束,而“灯毯爆竹斗先嬴”则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景象。接着“鹿门乱走团栾久”,生动描绘了自然中的生机,鹿的奔跑象征着自由与生动。
诗中“梅弄雪,柳窥晴”表现了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梅花在雪中嬉戏,柳树探出头来迎接阳光,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最后两句“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则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期待,元宵节和踏青不仅是节庆活动,也是春天生机的象征,传递出一种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以轻快的节奏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旧日桃符管送迎:旧时的桃符(春联)已被送离,意味着春节已过。
- 灯毯爆竹斗先嬴:灯笼、毯子、爆竹竞相争先,热闹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
- 鹿门乱走团栾久:鹿门山上,鹿群奔跑,生机盎然。
- 才到城门有鼓声:刚到城门口就听见了鼓声,传递出节日的喜悦。
- 梅弄雪,柳窥晴:梅花在雪中玩耍,柳树向阳光张望,春的气息逐渐显现。
- 残年犹自冷如冰:尽管春天即将来临,但冬天的寒冷依然存在。
- 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想要感受春天的美丽,必须等到元宵节和春游。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比如“梅弄雪”让梅花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得景象更具生动感。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表达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桃符:象征着春节的到来和辟邪的传统。
- 灯笼: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和光明。
- 梅花:代表坚韧与希望,冬去春来的象征。
- 柳树:寓意春天的柔美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桃符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冬天的结束
C) 节日的喜庆
D) 自然的变化 -
“梅弄雪,柳窥晴”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提到的“踏青”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游玩活动
B) 冬天的习俗
C) 夏天的风景
D) 秋天的丰收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刘辰翁的《鹧鸪天 其六》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但刘辰翁更侧重于节日的气氛与自然的变化,而杜甫则反映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及对春天的希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格律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