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7 09:45:45

初逢洛阳陌,再见南徐州。

所历几何时,倏去二十秋。

今复振霜屦,还山远莫留。

我咏阮公诗,物靡必沈浮。

谁云西海鱼,夜飞东海头。

世人嗟识昧,岂是滞林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逢洛阳陌,再见南徐州。
所历几何时,倏去二十秋。
今复振霜屦,还山远莫留。
我咏阮公诗,物靡必沈浮。
谁云西海鱼,夜飞东海头。
世人嗟识昧,岂是滞林丘。

白话文翻译:

第一次在洛阳的街头相遇,再次在南徐州重逢。
这段时间究竟经历了多少,转眼间已经过去二十个秋天。
如今我又穿上霜白的鞋子,回到山中,远行不再停留。
我吟诵阮公的诗,世间的事物总是浮沉。
谁说西海的鱼,会在夜晚飞到东海的头?
世人常常感慨对事物的无知,难道真是停滞在丛林和丘陵中?

注释:

  • 洛阳陌:指洛阳的街道,古代繁华之地。
  • 南徐州:南方的徐州,表示重逢之地。
  • :瞬间、飞速。
  • 霜屦:霜白的鞋子,象征清高脱俗的品味。
  • 阮公:阮籍,古代著名的诗人,代表了高尚的气节。
  • 沈浮:浮沉,指事物的变幻无常。
  • 西海鱼,东海头:比喻事物的迁移和变化,反映了世事的无常。
  • 滞林丘:指停滞不前,隐喻人对于世事的理解和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体诗。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在经历了二十年的沧桑后,回归宁静的心态,借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为题,传达出一种归隐的超脱与对世俗的感慨。开篇的“初逢洛阳陌,再见南徐州”,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以此引出他与禅师相识的时光,二十个秋天的流逝象征着岁月的无情。接下来的“今复振霜屦,还山远莫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隐喻着对浮华世界的厌倦。

“我咏阮公诗,物靡必沈浮”一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古人阮籍的诗歌相联系,反映了对世事变化无常的深刻理解。此处阮籍不仅是文学的象征,也是人格与精神的象征。接着诗人以“谁云西海鱼,夜飞东海头”的形象,进一步探讨世事的变化,展现了一种无奈而又淡然的态度,世人常对事物的无知和迷茫,正是这种智慧的反思。

最后“岂是滞林丘”一句则是对世人迷茫的批判,强调了个体应当有独立的见解与思考。整首诗风格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归隐、时间与世事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气质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初逢洛阳陌:首次在洛阳相遇,指代初见的美好时光。
  2. 再见南徐州:再次重逢,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3. 所历几何时:时间过得快,感慨岁月不居。
  4. 倏去二十秋:二十个秋天一晃而过,表现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5. 今复振霜屦:今再穿上霜白的鞋子,象征新的开始。
  6. 还山远莫留:返回山中,暗示归隐的决心。
  7. 我咏阮公诗:吟诵阮籍的诗,表达对古人精神的向往。
  8. 物靡必沈浮:世事如浮沉,强调人生的无常。
  9. 谁云西海鱼:质疑常识,强调变化。
  10. 夜飞东海头:形象的比喻,展现事物的迁移。
  11. 世人嗟识昧:批判世人的无知和迷惘。
  12. 岂是滞林丘:反问,强调个体应有独立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西海鱼,夜飞东海头”,形象地表现事物的变化。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岂是滞林丘”增强语气,突显诗人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象征繁华与历史。
  • 南徐州:象征重逢与怀旧。
  • 霜屦:象征清高与归隐。
  • 阮公诗:象征文化与精神追求。
  • 西海鱼:象征变化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阮公”是谁?

    • A. 陶渊明
    • B. 阮籍
    • C. 杜甫
  2. “倏去二十秋”中的“倏”字意为:

    • A. 缓慢
    • B. 瞬间
    • C. 稍微
  3. 诗中提到的“霜屦”象征的是什么?

    • A. 富贵
    • B. 归隐
    • C. 享乐

答案:

  1. B. 阮籍
  2. B. 瞬间
  3. B. 归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更强调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以山水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浮华的超然。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