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欧阳郡太君挽歌二首 其二
作者:梅尧臣
当时丈人殁,虽少守孤儿。
以及成名誉,何尝厌藿藜。
暮年终飨福,阴骘不应欺。
莫使碧江上,独传陶母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主题是悼念已故的郡太君。诗的开头提到当年丈人去世,留下孤儿,表明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接着提到成名成家的荣耀,作者希望并不厌弃那些平凡的事物。诗的后半部分提到晚年享受福报,暗示已故者的阴德不会被忽视。最后,作者希望不让碧江之上只留下陶母的碑文,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和不愿让其被遗忘的情感。
注释
- 丈人:古代对岳父或老人的尊称。
- 藿藜:指一种野菜,象征艰苦的生活。
- 阴骘:指阴德或死后所积累的善行。
- 碧江:指水流清澈的江河,此处象征故人的名声。
- 陶母碑:指陶渊明的母亲的碑文,寓意对故人的纪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挽歌是为悼念欧阳郡太君而作,体现了梅尧臣对故人的思念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视和尊重。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欧阳郡太君挽歌二首 其二》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故人的崇高敬意。全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太君的哀悼,字句间流露出浓浓的思念和追忆。诗的开头通过丈人的去世,引入了孤儿的悲惨命运,表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接下来的“成名誉,何尝厌藿藜”,则是对人生成就与平凡生活的反思,暗示即使身处高位,仍需珍视简单平凡的生活。
整首诗的情感在后半部分更加浓烈,尤其是“莫使碧江上,独传陶母碑”,作者希望亡者的美德和贡献不应被遗忘,而是要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流传。这一表现手法极具情感冲击力,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哀思,体现了对已故者的无尽怀念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当时丈人殁,虽少守孤儿:指当时老丈人去世,留下孤儿,表达了失去亲人的痛楚。
- 以及成名誉,何尝厌藿藜:指即使成就显赫,也不该轻视平凡的生活。
- 暮年终飨福,阴骘不应欺:晚年应享福,且已故者的阴德不会被忽视。
- 莫使碧江上,独传陶母碑:希望故人的美德不被遗忘,要在江河流传。
-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碧江”象征历史流传的名声。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已故者的怀念与敬意,强调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呼唤对历史人物的追忆。
意象分析
- 丈人:象征亲情与失去。
- 藿藜:代表艰辛与平凡。
- 阴骘:象征道德与声誉。
- 碧江:流淌的历史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丈人”指的是谁? A. 岳父
B. 朋友
C. 兄弟
答案:A -
“藿藜”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富贵
B. 平凡
C. 农业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陶母碑”是指? A. 陶渊明的母亲
B. 陶渊明的妻子
C. 陶渊明的朋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
- 柳宗元的《江雪》:抒发孤独与思考的情感。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挽歌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与哀痛,但梅尧臣更注重对女性角色的尊重,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家庭破碎。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了解梅尧臣及其时代的诗歌背景。
- 《古诗词鉴赏》:深入研究古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