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时间: 2025-01-06 09:51:14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

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作者: 苏轼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
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白话文翻译

将古诗译为白话文,帮助用户理解诗意:

这一枝的梅花,仿佛清风和煦,观赏尽了千林万树,也不觉得多余。
已经习惯了这一切,不必让天女再来询问我的心情如何。

注释

字词注释:

  1. 风物:指自然景物,这里特指梅花。
  2. 清和:清新而和谐,形容梅花的气质。
  3. 结习:指习惯养成。
  4. 著袂:指衣袂飘动,这里隐喻诗人随意自如的状态。
  5. 天女:传说中仙女,这里指代询问者。

典故解析:

  • “天女问云何”:出自古代对仙女的描绘,常用以形容人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渴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风格洒脱自然,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友人杨公的梅花诗作之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梅花的理解与欣赏,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梅花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存在,更是诗人心境的映照。诗的开头“一枝风物便清和”,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其清新脱俗的气质,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接着,诗人说“看尽千林未觉多”,显示出他对于自然美的包容和深刻理解,仿佛在说,无论多少美丽的风景,最终都不过是心中一枝梅花的清和而已。

“结习已空从著袂”,在此,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已然习惯于这种自然的美,心中满是从容与禅意。而“不须天女问云何”,则更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自在和洒脱,仿佛在说不需要外界的询问,也不需要他人的认同,内心的感受和领悟已然足够。

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恬淡的生活哲学,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内心的追求,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枝风物便清和:一枝梅花在风中摇曳,给人一种清新和谐的感觉。
  2. 看尽千林未觉多:即使看了千树万林的美景,心中也不觉得繁杂。
  3. 结习已空从著袂:习惯于这种宁静的状态,衣袂飘动自成一景。
  4. 不须天女问云何:内心的感受不需要他人来询问,已然明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一枝”和“千林”的对比,突出梅花的独特与清和。
  • 拟人:将衣袂拟人化,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以梅花为媒介,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足,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在寒冷中绽放,寓意着生命的顽强。
  2. :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带来清新与和谐的氛围。
  3. 天女:代表美好与渴望,反映出人对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主要描绘了什么意象?

    • A. 桃花
    • B. 梅花
    • C. 牡丹
  2. 诗中“结习已空从著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疲惫
    • B. 从容自在
    • C. 忧伤
  3. “不须天女问云何”中的“天女”指代什么?

    • A. 仙女
    • B. 普通人
    • C. 诗人自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王安石《梅花》的对比:
    • 苏轼的梅花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和谐,而王安石则通过梅花表达了坚韧与不屈的精神,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梅花的文化象征与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