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寺丞赴余姚》
时间: 2025-01-04 07:3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寺丞赴余姚
作者: 苏轼 〔宋代〕
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见香烟横碧缕。
讴吟思归出无计,坐想蟋蟀空房语。
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银山动地君不看,独爱清香生雪雾。
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従佛祖。
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白话文翻译
在中和堂后面,石楠树静静伫立,我与你对床而坐,听着夜雨淅沥。
玉笙的哀怨声中找不到知音,只见香烟缭绕,横亘在碧空之上。
我吟唱思归却无计可施,坐在这里想着蟋蟀在空房中轻声低语。
明天我将开锁去看潮水,豪情正与潮水争相怒吼。
银山动荡不已,你却不曾瞧见,只喜爱那清香在雪雾中弥漫。
自从离别以来,聚散如同往昔,城郭依旧,只剩鹤在飞去。
我已在尘世中万事休矣,你也洗心向佛祖。
手中香气四溢,写下法界观,眼中不再眷恋登伽女。
余姚这古老的县城又有什么呢,龙井白泉的甘甜胜过牛乳。
千金买断顾渚的春色,仿佛与越人共赏日落。
注释
- 石楠树:一种常绿灌木,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 玉笙:一种古代的乐器,常用于表达情感。
- 蟋蟀: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 观潮:指观看潮水,表达豪情与壮志。
- 法界观:佛教中的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相互联系。
- 龙井白泉:指余姚地区的名胜,象征自然的优美和甘美的水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送别友人刘寺丞赴余姚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依依惜别之情。背景是苏轼在政治上受挫,心中积郁难解,通过诗歌倾诉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送别的主题上,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淡淡的忧伤。开篇以中和堂后景中的石楠树为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寂寥的气氛。诗中以夜雨、玉笙、香烟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悟与内心的孤独。苏轼在这里不仅是送别友人,更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
“明朝开锁放观潮”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豪情,然而随后的“银山动地君不看”则暗示着一种对世事的无奈与淡泊。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对世俗的看淡,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表达了对佛教哲学的认同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将友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和堂后石楠树:描绘静谧的环境,树木生机勃勃。
- 与君对床听夜雨:表达亲密的友情与共享的时光。
- 玉笙哀怨不逢人:乐器声中带有孤独感,暗示对知音的渴望。
- 但见香烟横碧缕:描绘烟雾缭绕的美景,增添了诗的意境。
- 讴吟思归出无计:思乡之情无从排解,表现了孤独的心境。
- 坐想蟋蟀空房语:蟋蟀的低语象征孤独的思考。
- 明朝开锁放观潮:暗示未来的希望与豪情。
- 豪气正与潮争怒:表达一种不屈的精神。
- 银山动地君不看:对自然壮丽景色的无奈。
- 独爱清香生雪雾:偏爱自然的宁静与清香。
- 别来聚散如宿昔:感慨离别后的聚散如梦。
- 城郭空存鹤飞去:描绘了孤独的环境。
- 我老人间万事休:表达对世俗的无奈与放下。
- 君亦洗心従佛祖:友人也在追求内心的宁静。
- 手香新写法界观:表达出对佛教哲理的理解。
- 眼净不觑登伽女:不再追求世俗的美丽。
- 余姚古县亦何有:对余姚的自谦与淡泊。
- 龙井白泉甘胜乳:赞美自然美景。
- 千金买断顾渚春:对美好春色的向往与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蟋蟀空房语”,蟋蟀象征孤独。
- 对仗:如“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玉笙哀怨”,赋予乐器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楠树:象征坚韧与生命。
- 夜雨:象征孤独与思乡。
- 香烟:象征过往的记忆和情感。
- 蟋蟀:象征孤独与思考。
- 潮水:象征人生的起伏与希望。
- 龙井白泉: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甘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笙”象征什么?
- A) 知音
- B) 孤独
- C) 美丽
-
“明朝开锁放观潮”中的“潮”象征什么?
- A) 自然现象
- B) 人生的起伏
- C) 友人的离去
-
诗中提到的“龙井白泉”是指哪里?
- A) 北京
- B) 余姚
- C) 杭州
答案
- B) 孤独
- B) 人生的起伏
- B) 余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苏轼《送刘寺丞赴余姚》 与 李白《送友人》:两者均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但苏轼更加内省,情感细腻,而李白则显得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