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别汝守王待制仲仪
来时柳未芽,去见杏吐萼。
相欢无几日,节候已非昨。
邂逅二十年,三遇二暌索。
会合信难常,焉用计疏数。
白话文翻译:
离别的时候,柳树还未发芽,而再见的时候,杏花已经绽放。相聚的时光短暂,季节已然不同于从前。我们相遇已经二十年,三次相聚却总是间隔很久。相会难得又不常,何必费心去筹划呢?
注释:
- 来时:指作者来时的情景。
- 柳未芽:指柳树在春天还没有发芽,象征着春天的迟迟到来。
- 杏吐萼:指杏花已经开始绽放,表示春天的到来。
- 相欢:相聚欢愉的意思。
- 节候:季节的变化。
- 邂逅:偶然相遇。
- 暌索:离别的意思,暌指离别,索指寻找。
- 会合信难常:相聚的机会并不常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君毅,号香山,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咏怀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思考,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与友人汝守王待制仲仪分别时,表达了对短暂相聚的惋惜与对未来再次相会的无奈之情。此时,正值春季,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但作者却因即将离别而感到失落。
诗歌鉴赏:
《留别汝守王待制仲仪》是一首富有情感的送别诗,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相聚与离别。诗的开头以自然景物作为引子,描绘了柳树与杏花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回忆二十年的相遇,三次相聚却又间隔很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惋惜。在这短暂的相处中,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离别的愁苦愈发显现。最后一句“焉用计疏数”,更是点明了与友人相聚的难得,表明了即使再如何计划,也难以改变人生的无常。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传达了人情之感,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时柳未芽:描绘离别时的情景,柳树未发芽,象征春天的迟到,暗示时间的流逝。
- 去见杏吐萼:再见时杏花已经盛开,显示出季节的变化,传递出离别的时光感。
- 相欢无几日:强调相聚的日子非常短暂。
- 节候已非昨:指出时间已经改变,感叹时光的流逝。
- 邂逅二十年:回忆与故友相遇的漫长岁月。
- 三遇二暌索:表示三次相聚中有两次是离别,感慨相聚的难得。
- 会合信难常:相聚的机会少之又少,感慨人生际遇的无常。
- 焉用计疏数:无论如何去安排,终究难以常相见,表达出对命运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柳未芽与杏吐萼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时间的变化。
- 象征:柳树和杏花不仅是自然景物,也是人生阶段的象征。
- 夸张:对相聚时间的强调,反映了对友谊的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相聚的主题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揭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无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回忆,表达出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留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生命的柔和、春天的来临,亦有离别的哀伤。
- 杏: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春天的象征。
- 节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柳未芽”象征什么? A. 春天的迟到
B. 友谊的长久
C. 离别的悲伤 -
“三遇二暌索”中的“暌索”指的是什么?
A. 快乐的相聚
B. 离别的次数
C. 友谊的深厚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自然景色
B. 离别与相聚
C. 个人成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探讨离别与友谊的主题。
- 李白《送友人》: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与祝福。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送别之情,但梅尧臣更注重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而王维则更多传递出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
整体来看,《留别汝守王待制仲仪》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深入地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生命的无常,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