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翟县城凝嵩亭》

时间: 2025-01-19 21:42:00

西北望嵩色,忆上大室时。

陟彼已不浅,坐此安能知。

今谁绝壁下,但见前峰危。

正与曩未异,目存迹焉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翟县城凝嵩亭
西北望嵩色,忆上大室时。
陟彼已不浅,坐此安能知。
今谁绝壁下,但见前峰危。
正与曩未异,目存迹焉追。


白话文翻译:

在阳翟县城的凝嵩亭上,向西北望去,看到嵩山的色彩,不禁想起曾经在大室山的时光。登上这座高峰,早已不再是浅显的体验,坐在这里又怎能完全了解其深意?如今,谁在绝壁下呢?只能看到前方的高峰显得极为危险。此情此景与往昔并无不同,眼前的景象仿佛仍在追寻着过去的痕迹。


注释:

  • 西北望嵩色:西北方向上望去,看到嵩山的颜色。
  • 忆上大室时:回忆起以前在大室山的时光。
  • 陟彼已不浅:登上这座山峰已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 坐此安能知:坐在这里怎么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奥妙。
  • 今谁绝壁下:如今在绝壁之下的又是谁呢?
  • 但见前峰危:只能看到前面的高峰显得非常危险。
  • 正与曩未异:此时此景与过去并没有什么不同。
  • 目存迹焉追:眼前的景象仿佛依然在追寻过去的痕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竹溪,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游历阳翟县的凝嵩亭时,表达了他对嵩山的眷恋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阳翟县城凝嵩亭》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的怀念。开篇“西北望嵩色”直接引入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嵩山的向往。接下来的“忆上大室时”则将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勾起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中“陟彼已不浅,坐此安能知”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深刻的思考,登高望远并非易事,而真正的理解更需要深厚的经历与沉淀。接着“今谁绝壁下,但见前峰危”则转入对现实的观察,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正与曩未异,目存迹焉追”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明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过往的印记依然在心中挥之不去。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梅尧臣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北望嵩色:用眼睛去看西北方向的嵩山,展现了诗人的视角。
  2. 忆上大室时:回忆过去在大室山的美好时光,带有怀旧情感。
  3. 陟彼已不浅:表达了爬山的难度,暗示人生的挑战。
  4. 坐此安能知:即使坐在高处也难以领悟深意,反映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5. 今谁绝壁下:问现在在绝壁下的人,表现出孤独感。
  6. 但见前峰危:只能看到高峰的危险,象征生活的挑战。
  7. 正与曩未异:强调过去与现在的相似性,表明时间的无情。
  8. 目存迹焉追:追忆过去的痕迹,体现对记忆的珍视与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绝壁”比喻人生的困难。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对称美。
  • 意象:嵩山、绝壁、前峰等意象构成了自然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嵩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 嵩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同时也代表着人生的目标与追求。
  • 绝壁:象征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时要面对的障碍。
  • 前峰:代表未来的未知与危险,激励人们不断前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北望嵩色”中的“嵩”指的是哪座山?

    • A. 泰山
    • B. 嵩山
    • C. 华山
    • D. 黄山
  2. “陟彼已不浅”中的“陟”是什么意思?

    • A. 攀登
    • B. 降落
    • C. 游玩
    • D. 观察
  3. 诗中反映的主要情感是:

    • A. 快乐
    • B. 怀念
    • C. 生气
    • D. 疲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望岳》——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阳翟县城凝嵩亭》都描绘了登山的景象,但前者更多地关注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后者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