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元夕词)》

时间: 2024-09-19 21:26:56

梅花初谢,雪后寒微峭。

谁送一城春,绮罗香、风光窈窕。

插花走马,天近宝鞭寒,金波上,玉轮边,不是红尘道。

玻璃山畔,夜色无由到。

深下水晶帘,拥严妆、铅华相照。

珠楼缈缈,人月两婵娟,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元夕词) 作者: 毛滂 〔宋代〕

梅花初谢,雪后寒微峭。
谁送一城春,绮罗香风光窈窕。
插花走马,天近宝鞭寒,
金波上,玉轮边,不是红尘道。
玻璃山畔,夜色无由到。
深下水晶帘,拥严妆铅华相照。
珠楼缈缈,人月两婵娟,
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

白话文翻译:

梅花刚刚谢了,雪后寒气依旧刺骨。
是谁送来了这满城的春色,绮丽的衣衫和芬芳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
插着花的骏马,奔跑在寒风中,
金色的波浪上,白玉的圆月旁,这里不是红尘的路。
在玻璃山的旁边,夜色无法到达。
水晶的帘子深垂,映照着严妆和铅华。
珠楼若隐若现,人和月儿相互依偎,
酒杯前的月亮,月中人,每年见面都好。

注释:

字词注释:

  1. 梅花初谢:梅花刚刚凋谢。
  2. 绮罗:华丽的丝绸,指美丽的衣服。
  3. :寒冷,形容天气的寒意。
  4. 金波:金色的水波,指春天的水面。
  5. 玉轮:指明月。
  6. 铅华:指浓妆。

典故解析:

  • 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 元夕:指元宵节,象征团圆和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华,号天山,宋代诗人,擅长词作。其词风清丽婉约,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宵节,描绘了节日的欢愉与春天的气息,通过对梅花、月亮等意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蓦山溪(元夕词)》是一首充满春意和节日气氛的词作。开篇以“梅花初谢”引入,借梅花的凋谢暗示冬季的结束,春天的来临。接着,词人描绘了一幅温柔而美丽的春景图,绮丽的风景和香气扑鼻的春风让人心醉。通过“插花走马”的画面,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词中“金波上,玉轮边”的意象,恰到好处地将水面与明月结合,表现了春夜的宁静与美好。这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示了词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体现了他内心的柔情与向往。

最后的“人月两婵娟”则点明了人月的相互依存与团圆的美好,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了宋代词人特有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花初谢:描绘了春天的开始,梅花的凋谢象征着冬天的结束。
  2. 雪后寒微峭:强调了春寒料峭的天气,增添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3. 谁送一城春:引发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感慨。
  4. 绮罗香风光窈窕: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芬芳,传达了春的温暖。
  5. 插花走马: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6. 金波上,玉轮边:水面与月亮的美丽结合,营造了梦幻的夜景。
  7. 不是红尘道:暗示了与世俗的隔离,表达一种超然的心境。
  8. 玻璃山畔: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空间,展现了夜色的神秘。
  9. 水晶帘:象征着美丽和优雅。
  10. 人月两婵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1. 尊前月,月中人:强调了人与月亮的深情连接,表达团圆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波”和“玉轮”的比喻,生动形象。
  • 对仗:如“人月两婵娟”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月亮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使得意境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它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渗透了对人际关系、团圆与欢愉时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2. :代表新生与希望。
  3.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4. 水晶帘:代表美丽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生活的艰辛
    •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 D. 对过去的怀念
  2. “金波上,玉轮边”中,金波和玉轮分别指代什么?

    • A. 水和月亮
    • B. 风和花
    • C. 山和水
    • D. 人和心

答案

  1. A(春天的到来)
  2. A(水和月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作品,以元宵节为题材,描绘了节日的热闹与情感。

诗词对比

  • 毛滂 vs 辛弃疾:两位词人都以元宵节为题材,但毛滂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辛弃疾则强调情感的直白与热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词源》:分析古代词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