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守寺正二首》
时间: 2025-01-04 12:58: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徐守寺正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楳埜先生子象贤,
向来心印得单传。
谚云蜡烛真明矣,
罚止蒲鞭亦肃然。
执贽客多樽有酒,
诟租吏少箧无钱。
玺书底事催归急,
不许邦人借一年。
白话文翻译:
送给徐守寺的正二首
楳埜先生的儿子象贤,
从小就得到了心法的单传。
谚语说蜡烛的光辉是最明亮的,
即使是罚止的蒲鞭也显得肃然。
来访的客人多是酒樽满满,
而征租的官吏却少得可怜,箧中无钱。
玺书的事情催促他急于回去,
不允许地方的人借一年。
注释:
- 楳埜: 这里指的是楳埜先生,象贤是其子,意指其子承袭父业。
- 心印: 心中的印记,指内心的领悟与传承。
- 蜡烛真明: 意指光明透彻,寓意深刻。
- 罚止蒲鞭: 指惩罚与鞭策,强调其严肃性。
- 执贽客: 带礼物的客人。
- 诟租吏: 指诟病于征租的官吏,意指对他们的不满。
- 玺书: 指官方的文书,通常带有皇帝的印章。
- 邦人: 指地方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舜,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作品中常带有对时事的关注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送别徐守寺时创作,反映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尤其是对经济状况的关注。
诗歌鉴赏:
《送徐守寺正二首》展现了刘克庄对友人的深情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首联提到“楳埜先生子象贤”,可见诗人与徐守寺的亲近与友谊。诗中通过“蜡烛真明”的谚语,暗示了对象贤才能的赞美,蜡烛的明亮象征着智慧的光芒。
随后,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提到“执贽客多樽有酒”,与“诟租吏少箧无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官吏的无能与腐败。最后两句“玺书底事催归急,不许邦人借一年”则是对当时政务的无情与急迫的批判,暗示人们在官僚体制下的艰辛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讽刺,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楳埜先生子象贤”:提到楳埜先生的儿子,表明象贤的优秀与传承。
- “向来心印得单传”:表明象贤自小就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强调其才智。
- “谚云蜡烛真明矣”:用谚语引入,暗示象贤的光辉。
- “罚止蒲鞭亦肃然”:即使是惩罚也显得庄重,强调严肃性。
- “执贽客多樽有酒”:描绘来访客人热情,富饶的一面。
- “诟租吏少箧无钱”:对征租官吏的嘲讽,揭露其贪腐。
- “玺书底事催归急”:官方文书催促事情的急迫。
- “不许邦人借一年”:地方百姓面临的困境,表明政策的苛刻。
修辞手法:
- 比喻:蜡烛象征智慧。
- 对仗:如“客多樽有酒,吏少箧无钱”形成鲜明对比。
- 讽刺:通过对官吏的描写反映社会问题。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智慧与光明。
- 蒲鞭:象征惩罚与纪律。
- 酒:象征富裕与欢聚。
- 箧:象征贫困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楳埜先生的儿子”是谁?
- A. 刘克庄
- B. 象贤
- C. 徐守寺
- 答案:B
-
诗中提到蜡烛象征什么?
- A. 暗淡
- B. 智慧
- C. 财富
- 答案:B
-
诗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 A. 富裕与贫困
- B. 教育问题
- C. 战争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 《赠花卿》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者同为送别诗,但王勃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向往,而刘克庄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讽刺。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