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黄镛诗卷》

时间: 2025-01-04 10:33:36

曾伴灵芝湖上吟,当年一悟至如今。

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

贯虱功夫须切近,脍鲸力量要雄深。

暮年谁可谈兹事,盎有村醪且自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伴灵芝湖上吟,当年一悟至如今。
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
贯虱功夫须切近,脍鲸力量要雄深。
暮年谁可谈兹事,盎有村醪且自斟。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灵芝湖畔吟唱,如今回想当年所悟的道理。
源流不乱,知道归趣,写的篇章不多却见了我苦心。
绣虫的技艺要切实接近,切鱼的力量要雄厚深沉。
暮年时光,谁能再谈这些事情?我就自斟村里的美酒。

注释:

  • 灵芝湖:传说中灵芝生长的湖泊,象征着仙境与高洁的境界。
  • :理解或领悟,指诗人对人生或艺术的体悟。
  • 源流:意指创作的根源和流向。
  • 贯虱:比喻通过细致的技巧来达到精湛的艺术,原指用针穿过虱子,形容工夫的细腻。
  • 脍鲸:切鱼的技巧,形容技艺的高超。
  • 村醪:指乡村自酿的美酒,象征生活的朴实与真实。

典故解析:

  • 灵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灵芝常被视为长寿和健康的象征,寓意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村醪:表现了对简单生活的珍视,与高追求的艺术理想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俊卿,号景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陆游齐名,擅长诗、文、词,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克庄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回顾,经历了许多风雨后,诗人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刘克庄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回忆起与灵芝湖的吟唱,暗示他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与追思。接着通过“源流不乱知归趣”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与归属感,这种源流的稳定与自我认知的清晰,正是他多年来所积累的智慧。

后面几句提到“贯虱功夫须切近,脍鲸力量要雄深”,强调了艺术创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内涵,告诫后人要在艺术上追求深入与精细。在诗的结尾,诗人自问“暮年谁可谈兹事”,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又以“盎有村醪且自斟”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与自得,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中的平衡。

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美感,既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展现了一个成熟而睿智的艺术家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伴灵芝湖上吟:回忆曾经在灵芝湖边吟唱的日子,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 当年一悟至如今:提到过去的领悟与现在的思考,强调时间与智慧的积累。
  3. 源流不乱知归趣:说明创作的根源与方向明确,表明了诗人对艺术的坚定追求。
  4. 篇什无多见苦心:虽然作品不多,但每一篇都渗透着作者的心血。
  5. 贯虱功夫须切近:强调艺术创作需要细致入微的技巧。
  6. 脍鲸力量要雄深:艺术的力量要深厚,切割鲸鱼的技艺比喻创作的精湛。
  7. 暮年谁可谈兹事:对老年的感慨,似乎在问谁还能和他讨论这些事。
  8. 盎有村醪且自斟:自酿村酒,象征着对平淡真实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贯虱与脍鲸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技巧和力量的重要性。
  • 对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索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强调在经历与时间的积累中,艺术创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内涵。同时,诗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人生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芝湖:象征着理想与高洁,代表着追求的美好。
  • 村醪:象征着朴实的生活与真实的自我,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灵芝湖”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长寿与健康
    • B. 青春与怀念
    • C. 乡村的生活
    • D. 艺术的追求
  2. “贯虱功夫须切近”的意思是?

    • A. 要有远大的理想
    • B. 要有细致入微的技巧
    • C. 要有力量与勇气
    • D. 要有丰富的内涵
  3. 诗中提到的“村醪”代表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生活的满足与真实
    • C. 高尚的理想
    • D. 艺术的精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回忆。
  • 高适的《别董大》:展现了对友谊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刘克庄在这首诗中更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艺术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