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安仁岸》

时间: 2024-09-19 21:19:18

野水工穿石,疏林不掩巢。

雨蒲拳病叶,风筱秃危稍。

短胫知难续,长腰强自抄。

兹游良不恶,物色困诙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安仁岸
野水工穿石,疏林不掩巢。
雨蒲拳病叶,风筱秃危稍。
短胫知难续,长腰强自抄。
兹游良不恶,物色困诙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诗人观察到野水在石缝中流淌,稀疏的树林并未遮掩鸟巢。雨水打在蒲草上,病了的叶子显得无精打采;风吹动竹子,竹子的细枝显得脆弱而摇曳。短腿的动物知道自己难以追逐,长身的动物却自如地穿行。这次游览并不讨厌,尽管周围的环境似乎有些困扰,但景色依然让人忍俊不禁。

注释:

  • :指的是努力、巧妙地;这里形容水流穿石的力量。
  • 疏林:稀疏的树林,强调其不密集。
  • 雨蒲拳:雨打在蒲草上,蒲草的叶子因雨而显得萎缩、病态。
  • 拳病叶:可能指的是因雨受损的蒲草叶子,形容状况不佳。
  • 短胫长腰:暗指不同身形的动物,短胳膊或腿的动物因难以行动而知难而退,长身的动物则能游刃有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观察自然,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安仁岸附近的自然景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反映了他对宁静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过安仁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中的微小景象,透过日常生活的观察,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诗的前两句“野水工穿石,疏林不掩巢”描绘出一幅水流穿石、树林稀疏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生机与灵动。水的流动象征着生命的力量,而稀疏的树林则暗示着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雨蒲拳病叶,风筱秃危稍”则展现了自然的另一面,雨水和风的侵袭使得植物显得脆弱,表现出自然界的不易与生存的艰辛。这种对比让人深思,诗人在自然的细节中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最后两句“短胫知难续,长腰强自抄”不仅描绘了动物的生存状态,也象征了人生的不同境遇。短腿的动物因自身的局限而不得不知难而退,而长身的动物则能在环境中自如穿行。这种象征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观察,也反映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写,杨万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水工穿石:野外的水流巧妙地穿过石缝,展现了自然力量的无穷。
  2. 疏林不掩巢:稀疏的树林并未完全遮掩鸟巢,暗示自然的开放与生机。
  3. 雨蒲拳病叶:雨水打在蒲草上,造成叶片病态,显现出自然界的脆弱。
  4. 风筱秃危稍:风吹动竹子,细枝显得脆弱而摇曳,突显风的力量与植物的柔弱。
  5. 短胫知难续:短腿动物知道追逐困难,从而选择放弃,体现出对环境的智慧。
  6. 长腰强自抄:长身的动物在环境中游刃有余,表现出适应能力与灵活性。
  7. 兹游良不恶:此行并不讨厌,说明诗人对游览的享受。
  8. 物色困诙嘲:周围环境虽有困扰,但依然引发诗人的幽默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拳病叶”形象地表达了雨对蒲草的影响。
  • 拟人:短腿动物的选择体现了自然界的智慧与情感。
  • 对仗:如“短胫知难续,长腰强自抄”,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景象,反映了人生的哲理与生命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野水:象征自然的活力与生命力。
  2. 疏林:代表自然的开放与生机。
  3. 雨蒲:表现自然的脆弱与无奈。
  4. 风筱: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无情。
  5. 短胫与长腰:分别代表不同生存状态的动物,象征人生的不同选择与境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野水”是指什么?

    • A. 河流
    • B. 雨水
    • C. 瀑布
  2. “短胫知难续”的意思是什么?

    • A. 动物选择放弃追逐
    • B. 动物能轻松追逐
    • C. 动物在水中游泳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人生的哲理
    • C. 动物的生活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 by 王维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过安仁岸》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但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中生命状态的观察与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表现自然的静谧与宁静,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3. 《杨万里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