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七言》

时间: 2025-01-08 02:45:25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银为叶轻如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忽开抹利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平生饱识山林味,不柰此香殊斌媚。

呼儿急取烝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烧香七言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琢瓷作鼎碧於水,
削银为叶轻如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
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
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忽开抹利拆,
低处龙麝和沉檀。
平生饱识山林味,
不柰此香殊斌媚。
呼儿急取烝木犀,
却作书生真富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烧香的场景。作者描述了用瓷器制成的香炉在水中显得碧绿,用银子削成的香叶轻如纸张。香火燃烧均匀,没有喧哗之声,关上窗帘,外面的风也无法吹进来。诗人自点古龙涎香,只希望能有香气弥漫而不见烟雾。素馨花突然开放,低处的龙麝和沉香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作者一生品味过山林的气息,但却觉得这香气特别迷人。于是,他急忙叫儿子去取木犀香,想要让书生们感受到这种富贵的气息。

注释

  • 琢瓷:指用瓷器雕刻、制作。
  • :古代用来烹煮的器具,这里比喻香炉。
  • 古龙涎:一种高档香料,古代常用于烧香。
  • 素馨:一种花,散发出清香。
  • 龙麝与沉檀:两种名贵的香料,代表着香气的高雅。
  • 烝木犀:指木犀香,也是一种名贵的香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因其诗歌清新自然、风格独特而著称。他晚年隐居,致力于写作与山水田园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生活逐渐富裕,文人雅士常常在闲暇时品香、作诗,表现出一种文化氛围。诗人通过对香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烧香七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烧香的雅趣与宁静的氛围。开头两句以“琢瓷作鼎”和“削银为叶”描绘了香具的精致和轻巧,突出了烧香所需的器具的艺术性。诗中提到的“火力匀”和“闭阁下帘”,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停止,只有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古龙涎的香气和素馨花的开放,表现了诗人对香气的独特感受,强调了“无烟”的纯净。诗人对香的细腻品味与山林气息的熟悉,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雅致与内心的宁静。最后两句“呼儿急取烝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贲”,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香的热爱,也隐含了对文化品位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是对烧香的描写,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美的热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琢瓷作鼎碧於水:以精致的瓷器制成香鼎,碧绿的色泽映衬在水中,映现出一种清新。
  • 削银为叶轻如纸:用银制成的香叶轻薄如纸,突出其轻盈和雅致。
  • 不文不武火力匀:没有华丽的装饰,火焰均匀,反映出一种简单的美。
  • 闭阁下帘风不起:关上窗帘,外面的风无法进入,营造出一种封闭、安静的空间。
  • 诗人自炷古龙涎:诗人自己点燃古龙涎香,表现出对香气的独特欣赏。
  • 但令有香不见烟:希望香气飘散而不见烟雾,体现出对香的纯净追求。
  • 素馨忽开抹利拆:素馨花突然开放,香气弥漫,象征着自然的美好。
  • 低处龙麝和沉檀:龙麝与沉香的香气交融,增加了层次感。
  • 平生饱识山林味:一生品味过大自然的气息。
  • 不柰此香殊斌媚:但是这种香气却特别迷人,令人陶醉。
  • 呼儿急取烝木犀:急忙叫儿子去取木犀香,表现出对香的渴望。
  • 却作书生真富贲:这香气让书生的气质更加富有和高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琢瓷作鼎”比喻香器的精美。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朗朗上口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体现了对香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清雅、宁静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气息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雅致和高贵,代表着诗人对生活的品位。
  • 龙麝与沉檀:代表着珍贵的香料,增强了诗的高雅气质。
  • 素馨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古龙涎”是一种什么? A. 香料
    B. 食物
    C. 药材
    D. 书籍

  2. 填空题:诗人希望在烧香时能“有香不见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闭阁下帘”意在营造安静的环境。 (对/错)

答案

  1.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对比杨万里的《烧香七言》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杨万里的诗更注重细腻的生活情趣,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思乡之情的浓厚感受。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 - 相关学术论文
  2. 《古诗词鉴赏全集》 - 诗词鉴赏及背景分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