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秦觏过陈无己书院观鄙句之作》
时间: 2025-01-17 09:50: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秦觏过陈无己书院观鄙句之作
作者:黄庭坚
陈侯大雅姿,四壁不治第。
碌碌盆盎中,见此古罍洗。
薄饭不能羹,墙阴老春荠。
惟有文字性,万古抱根柢。
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
何因蒙赏味,相享当牲醴。
试问求志君,文章自有体。
玄钥锁灵台,渠当为君启。
白话文翻译
陈侯的气质高雅,四周墙壁上没有装饰。
在这碌碌无为的盆盎中,看到这古老的酒器被洗净。
薄薄的饭菜无法烹成羹汤,墙角的老春荠在阴影中生长。
唯有文字的本性,万古以来都扎根于此。
我学识不多,师从的也不多,井底虽小却能看到底。
为何能得到赏识,共同享受这美酒佳肴。
试问志同道合的君子,文章本身就有其形体。
锁住灵台的玄钥,应该为你打开。
注释
- 陈侯:指陈无己,古代的一位文学家,诗中以他为引子。
- 大雅:指高雅、有品位的风范。
- 四壁不治第:墙壁上没有装饰,表示简朴。
- 碌碌盆盎:形容平常的器具。
- 古罍:古代的酒器。
- 薄饭不能羹:形容饭菜简单,无法做成汤。
- 墙阴老春荠:指墙角阴影处的春荠,象征生长的坚韧。
- 文字性:指文字的本质和价值。
- 坎井:井口窄小,象征见识的局限。
- 赏味:享受美食的过程。
- 牲醴:指祭祀用的酒,象征珍贵的饮品。
- 玄钥:象征智慧的钥匙,开启灵性之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也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富有哲理性,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访问陈无己书院时,表达了对书院环境的感受以及对文字和文学的追求。书院是当时士人学习和交流的场所,黄庭坚的诗反映了他对简朴生活的认可和对文学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种朴素而深邃的生活哲学。诗人在描写书院的简陋环境时,表现出一种不拘泥于表象的高雅情怀。开篇即以“陈侯大雅姿”引出,表明对文学与人品的崇高追求。接着以“碌碌盆盎中”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薄,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薄饭不能羹,墙阴老春荠”一句,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尽管生活条件简陋,但依然能在这种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生存的意义。诗的后半部分转而探讨文字的力量,强调“惟有文字性,万古抱根柢”,表明文字是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提出对志同道合者的期望,表达出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不仅是一首描写书院生活的诗,更是对人生、文学及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黄庭坚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陈侯大雅姿:以陈无己的高雅气质为引子,抒发对文学的崇敬。
- 四壁不治第:表现出书院的简朴,反映了诗人不追求奢华的态度。
- 碌碌盆盎中:用平常的器具来象征普通生活。
- 见此古罍洗:古酒器的洗涤,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薄饭不能羹:生活清淡,但诗人并不在意。
- 墙阴老春荠:象征在艰苦条件下生命的坚持与韧性。
- 惟有文字性:强调文字的价值与永恒。
- 万古抱根柢:文字的根基历久弥新,永远存在。
- 我学少师承:自谦学识不深,强调谦逊。
- 坎井可窥底:井底虽小,能见局部,象征见识的局限。
- 何因蒙赏味:反问为何能享受美酒,暗示文学的吸引力。
- 相享当牲醴:分享美酒,象征志同道合的情谊。
- 试问求志君:向志同道合之人请教,表现出求知的态度。
- 文章自有体:文章有其独特的形式与内容。
- 玄钥锁灵台:智慧的钥匙,象征启迪。
- 渠当为君启:希望为志同道合者开启智慧之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坎井可窥底”,比喻见识的局限。
- 对仗:如“薄饭不能羹,墙阴老春荠”,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使用多重短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文学的价值、对简朴生活的认同以及对志同道合之人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期望。黄庭坚通过对书院环境的描绘,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罍:象征传统文化与历史。
- 墙阴老春荠:代表生命的韧性和坚韧。
- 文字:象征文化的传承与不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陈侯”指的是谁?
- A. 陈无己
- B. 黄庭坚
- C. 苏轼
-
“薄饭不能羹”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 B. 对简朴生活的接受
- C. 对美食的追求
-
“玄钥锁灵台”中的“玄钥”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智慧
- C. 权力
答案
- A. 陈无己
- B. 对简朴生活的接受
- B. 智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的作品,描绘春雨带来的生机。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两位诗人都强调文学的价值与人品的修养,但黄庭坚更倾向于简朴生活的抒发,而苏轼则多表现出豪放与豁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