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

时间: 2025-01-17 09:58:45

閤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定误书。

思公煮茗共汤鼎,蚯蚓窍生鱼眼珠。

置身九州之上腴,争名燄中沃焚如。

但恐次山胸垒块,终便酒舫石鱼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
黄庭坚 〔宋代〕

閤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定误书。
思公煮茗共汤鼎,蚯蚓窍生鱼眼珠。
置身九州之上腴,争名燄中沃焚如。
但恐次山胸垒块,终便酒舫石鱼湖。

白话文翻译

在闭合的门后,井水似乎不会掉落第二次,竟陵的谷中帘子却因误书而定。
我思念你,想与你一同煮茶,共享这汤鼎,犹如蚯蚓的窍中生出鱼眼的珠子。
身处九州之上,觉得这里的土地丰腴,名声的争夺如同烈焰般灼烧。
但恐怕在次山的胸怀中堆积着块石,最后只能在酒舫和石鱼湖中停留。

注释

  • 閤门:闭合的门。
  • 竟陵:古地名,今湖北省荆州市。
  • 汤鼎:炖煮的器具,象征烹茶的场景。
  • 蚯蚓:一种土壤中的生物,此处引申为细微的东西。
  • 九州:指中国的广阔地域。
  • 名燄:名声的火焰,比喻名利之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歌而闻名。他是苏轼的好友,倡导“诗中有画”的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黄庭坚在省中的某个闲暇时刻,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喝茶的愉悦,但又透出对名利的冷思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茶的烹煮,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悟。开头以“閤门井不落第二”引入,既有自然的静谧,又暗示了人生的无常。接着提到“竟陵谷帘定误书”,表现了诗人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却因外界的干扰而感到失落。

“思公煮茗共汤鼎”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煮茶的过程象征着交流与分享的快乐。而“蚯蚓窍生鱼眼珠”则形象地描绘出细微的事物,强调友谊中的细腻与珍贵。

后半部分转向对名利的思考,诗人自省身处九州的丰腴,但对名声的争夺感到厌倦与疲惫。结尾的“但恐次山胸垒块”,则是对人生局限的无奈表达,意味着在美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挣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閤门井不落第二”:描绘了宁静的环境,象征着一种安逸。
    • “竟陵谷帘定误书”:提到因误书而设下的帘幕,暗示知识的困扰。
    • “思公煮茗共汤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希望一同分享茶的乐趣。
    • “蚯蚓窍生鱼眼珠”: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强调友情的细腻与珍贵。
    • “置身九州之上腴”:感叹生活的优越,但内心的焦虑。
    • “争名燄中沃焚如”:名声如火,令人窒息的争夺。
    • “但恐次山胸垒块”:对人生的无奈与局限。
    • “终便酒舫石鱼湖”:象征着最终的归宿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喻为火焰,形象地表现了名利的灼烧感。
    • 对仗:通过对称的句式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茶的烹煮与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对名利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对友情的珍惜与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 :象征友谊与交流。
  • 蚯蚓:细微、平凡,却也有其独特的生命力。
  • 九州:象征广阔的天地与人生的选择。
  • 火焰:象征名声与欲望,具有消耗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竟陵”指哪一个地方? A. 四川
    B. 湖北
    C. 浙江
    D. 广东

  2. “思公煮茗共汤鼎”中的“煮茗”指的是什么? A. 烹饪
    B. 喝茶
    C. 分享
    D. 独饮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谊
    B. 名利
    C. 自然
    D. 生活

答案

  1. B
  2. B
  3. A、B(友谊与名利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黄庭坚苏轼的作品均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但苏轼的作品更倾向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黄庭坚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都展现了宋代文学的深厚底蕴。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进行分类与解析的书籍。
  • 《古诗文观止》:汇集古代诗文的经典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