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韩魏公与尹师鲁帖》

时间: 2025-01-01 13:53:31

侍中尺箠挞羌酋,更得河南共运筹。

到得降书来北阙,河南骑马去均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侍中尺箠挞羌酋,更得河南共运筹。到得降书来北阙,河南骑马去均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侍中用手中的尺箠惩罚了羌族的首领,随后又得到了河南的支持,共同策划对敌的计划。等到降书送到北方的皇宫后,骑兵便从河南出发前往均州。


注释:

  • 侍中:古代官职,负责宫中事宜。
  • 尺箠:用尺子做成的棍子,古代用来惩罚的工具。
  • 羌酋:指羌族的首领。
  • 河南: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河南地区,古代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 降书:指降服敌方的书信。
  • 北阙:指北方的皇宫或宫阙。
  • 均州:地名,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生于江西省。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和日常生活,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与北方少数民族羌族的冲突加剧之际。诗人通过这首诗反映出当时的军事形势,以及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将领的赞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描绘了军事行动的决策过程,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开头以“侍中尺箠挞羌酋”揭示了对敌的严厉态度,表现出国家对外敌的强硬立场。接着提到“更得河南共运筹”,则显示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精神,突显了河南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后半部分“到得降书来北阙”,描绘了敌人投降的场景,暗示着战争的胜利,带来和平的希望。而“河南骑马去均州”则象征着胜利后的行动,表明了国家的稳固和军事力量的强大。整首诗在情感上由紧张转向平和,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侍中尺箠挞羌酋:通过使用手中的尺箠来惩罚敌人,表现出对敌人的强硬态度。
  2. 更得河南共运筹:与河南的合作表明了团结在抗敌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到得降书来北阙:敌人投降的消息传到皇宫,带来了胜利的喜讯。
  4. 河南骑马去均州:胜利后,军队迅速行动,体现出高效的军事调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侍中”和“羌酋”形成对比,突出将领的威严与敌人的弱小。
  • 用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增加了诗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和胜利的渴望,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尺箠:象征着惩罚与威严。
  • 羌酋:代表敌人,象征着外部威胁。
  • 河南:象征着支持与团结。
  • 降书:象征着胜利与和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侍中尺箠挞羌酋”中“侍中”指的是哪个职务?

    • A. 农民
    • B. 将领
    • C. 宫中官职
    • D. 文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河南骑马去均州”,河南象征着__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期待。 (对/错)


答案:

  1. C
  2. 团结与支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兵车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兵车行》对比,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军事决策与胜利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战争带来的苦难与人民的苦楚。两者在主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前者强调团结与胜利,后者则强调战争的悲剧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