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方景南乍晴》
时间: 2025-01-01 16:0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阑暑知秋近,淮濆气已清。
风雷惊夜雨,钟鼓报新晴。
雾散槐庭晓,云开魏阙明。
马行朝路稳,人喜积阴倾。
初鸟方争出,残蝉莫乱鸣。
小窗偏得睡,更待晚凉生。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秋天即将来临的情景。阑暑意指热夏即将结束,淮河的水气也变得清新。夜里风雷交加,带来一场骤雨,晨钟和鼓声则预示着天气的转晴。晨雾散去,槐树庭院在黎明中显得明亮,天空中的云也散开,魏阙(古代的宫阙)在阳光下愈加清晰。马儿在清晨的路上走得平稳,人们因天阴而感到舒适。刚刚出巢的小鸟在争鸣,而残余的蝉声则显得无序。诗人透过小窗恰好能沉睡,期待着晚上的凉意来临。
注释
- 阑暑:指夏季的末期。
- 淮濆:淮河的水域,这里指其气候的变化。
- 风雷惊夜雨:形容夜间的风雷声和随之而来的雨。
- 钟鼓:古代用来报时的乐器,这里象征着天气的转变。
- 槐庭:槐树的庭院。
- 魏阙:魏国的宫阙,象征着权力与繁华。
- 积阴:指多云或阴天的天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是宋代的诗人,生于南宋,具体生卒年不详。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著称。其诗作常体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秋季,正值夏天的余热尚存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自然界变化的细节,表现了对季节更迭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秋天即将来临时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细腻感知。诗的开头“阑暑知秋近”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的句子则描绘了天气的变化,风雷和雨水交织在夜晚,带来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然而,随之而来的晨钟和晴空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欣慰与期待。
在意象的使用上,诗人通过“雾散槐庭晓”和“云开魏阙明”展现了清晨明亮的气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新的一天中复苏。诗人对马行路稳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活的从容与安稳,反映了人们在自然变迁中的适应与喜悦。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映衬出人们的心理状态,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诗末的“小窗偏得睡”,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舒适,似乎在告知读者要享受这一份静谧与凉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阑暑知秋近:夏季将尽,秋天即将来临。
- 淮濆气已清:淮河的气候变得清爽。
- 风雷惊夜雨:夜间风雷交加,突如其来的雨。
- 钟鼓报新晴:晨钟和鼓声传来,昭示天气转晴。
- 雾散槐庭晓:清晨的雾气散去,槐树庭院显得明亮。
- 云开魏阙明:云朵散去,魏阙在阳光下变得清晰。
- 马行朝路稳:马儿在清晨的路上走得稳健。
- 人喜积阴倾:人们因阴天的舒适感到高兴。
- 初鸟方争出:刚孵化的小鸟争相出巢。
- 残蝉莫乱鸣:蝉声虽残,却显得有些杂乱。
- 小窗偏得睡:从小窗能感受到睡意。
- 更待晚凉生:期待晚上的凉意降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雷惊夜雨,钟鼓报新晴”,形成音韵和谐。
- 拟人:如“初鸟方争出”,赋予小鸟以生动的形象。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如云、雾、鸟等,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到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和由此引发的生活感悟,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阑暑:象征时间的流逝,夏天即将结束。
- 雾:代表晨曦的到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槐庭:家庭与安宁的象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初鸟:象征生命的开始与自然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阑暑知秋近,淮濆气已清中“阑暑”指的是哪个季节的结束?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在诗中,诗人用什么乐器来传达天气的转变?
- A. 琵琶
- B. 钟鼓
- C. 笛子
- D. 唢呐
-
诗中“残蝉莫乱鸣”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宁静
- C. 混乱
- D. 欢乐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秋宵月下有怀》—李白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和方景南乍晴》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前者更注重季节的变化,后者则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郑刚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