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才鼎怀钱塘》

时间: 2025-01-17 10:35:34

钱塘叛卒又婴城,报至令人失意惊。

天子於今犹自将,藩臣何以不知兵。

官我良吏因循致,庙有成谟次第平。

所惜湖山辛丑后,至今澄洗未曾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王才鼎怀钱塘
作者:郑刚中 〔宋代〕

钱塘叛卒又婴城,
报至令人失意惊。
天子於今犹自将,
藩臣何以不知兵。
官我良吏因循致,
庙有成谟次第平。
所惜湖山辛丑后,
至今澄洗未曾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钱塘地区发生的叛乱事件,诗人通过对局势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安全和军事无知的忧虑。钱塘的叛军再次围城,消息传来令人失望和震惊。如今天子依然掌权,然而地方藩臣们为什么对军事形势如此无知呢?作为官员的我,因循守旧,导致灾难。虽然庙堂有成规和方略,但实际情况却是平静的表象下暗藏危机。可惜自辛丑年(如1901年)以来,湖山的清澈之景至今仍未能恢复。


注释:

  • 叛卒:叛乱的士兵,这里指钱塘的叛军。
  • 婴城:围城,包围城市。
  • 失意惊:意指令人感到失望和震惊。
  • 天子:指皇帝。
  • 藩臣:地方的统治者,指对中央有一定自治权的贵族或官员。
  • 良吏:好的官员。
  • 因循:墨守成规,习惯于旧有的方法。
  • :指朝廷或政府。
  • 成谟:制定的方略或政策。
  • 辛丑:指的是辛丑年,通常指1901年或相关的辛丑之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时事,尤其是国事变迁和民生疾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时局动荡,地方叛乱频繁,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以及对官员不知兵事的批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紧张情势。


诗歌鉴赏:

郑刚中的《和王才鼎怀钱塘》是一首充满忧虑的诗,诗人以叛军围城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关注。诗中透出一种对时局的无奈与悲愤,尤其是对官员的讽刺与失望。开篇直接描绘叛军的行动,突出了当前局势的紧迫感。紧接着,诗人质疑天子与藩臣对军事形势的忽视,暗示了国家安全的脆弱。

在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自省,指出作为良吏的自己也因循守旧,未能及时应对危机,反映出对个人责任的反思。诗的最后一句提到湖山的澄清未能恢复,象征着国家的美好前景依然遥遥无期。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钱塘叛卒又婴城:叛军再次围攻钱塘,表明战乱再次降临。
  2. 报至令人失意惊:消息传来让人感到失望与震惊。
  3. 天子於今犹自将:天子仍然在位,显示出对国家局势的漠不关心。
  4. 藩臣何以不知兵:质疑地方统治者对军事形势的无知。
  5. 官我良吏因循致:反思自身作为好官却仍守旧,导致国事未能改善。
  6. 庙有成谟次第平:虽然朝廷有方略,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意。
  7. 所惜湖山辛丑后:惋惜自辛丑年后,家国山河未能恢复。
  8. 至今澄洗未曾清:至今湖山的清澈景象仍未恢复,寓意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的局势比喻为湖山的清澈与浑浊,反映出内心的焦虑。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了诗的批判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对官员无能的批评和对现状的反思,情感基调深刻,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叛卒:象征混乱与动荡。
  • 湖山:象征国家的美好与安宁。
  • :象征权力与决策。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钱塘叛卒”指的是?
    A. 叛军
    B. 皇帝
    C. 官员
    D. 平民

  2. 诗人对“藩臣”的态度是?
    A. 称赞
    B. 质疑
    C. 忽略
    D. 赞同

  3. “所惜湖山辛丑后”中的“湖山”象征什么?
    A. 个人荣华
    B. 国家安宁
    C. 诗人的心情
    D. 财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探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比较郑刚中的《和王才鼎怀钱塘》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国家动乱带来的忧虑,但郑的关注点在于对官员的批评,而杜则更多关注百姓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了解宋代诗人的整体风格与成就。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为深入理解诗词提供背景知识与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