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白话文翻译:
雨水洗净了东坡的月色显得格外清澈,
城市里的人走尽了,只有乡野的人在行走。
不要嫌弃那崎岖不平的坡头小路,
只要爱惜那铿锵的杖声回响。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坡:指东坡,苏轼的别号,亦指他曾居住的东坡。
- 雨洗:雨水冲洗,形容雨后清新的景象。
- 月色清:月光明亮清澈,描绘出宁静的夜晚。
- 市人:城市里的人,暗指繁华的市区。
- 野人:乡村或野外的人,强调人和自然的结合。
- 荦确:指崎岖不平的样子,形容坡路艰难。
- 自爱:自我珍惜、欣赏。
- 铿然:形容声音清脆响亮,杖声的象声词。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东坡”,是指作者苏轼在东坡居住的地方,具有历史文化背景。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东坡是他的别号,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时期,表达了他在东坡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乡土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东坡》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哲学。开篇以“雨洗东坡月色清”引入,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澈的夜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他对东坡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中“市人行尽野人行”一语,展现出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不同人群的观察与思考。最后两句“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不仅表达了对崎岖道路的接受,也暗含了对生活中艰辛的认真对待,体现了苏轼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身价值的自信。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出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洗东坡月色清:雨后,月光在东坡上显得格外清晰,象征着清新与宁静。
- 市人行尽野人行:城市的喧嚣渐渐消散,只有乡野的人在漫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莫嫌荦确坡头路:不要嫌弃那崎岖不平的小路,暗示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平坦的道路。
- 自爱铿然曳杖声:要珍惜那清脆的杖声,传达了对生活中细节的热爱与欣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市人行尽,野人行”,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节奏感。
- 意象:雨、月、坡路、杖声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自然与生活的和谐美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映射出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洗涤与新生。
- 月:代表宁静与清明。
- 坡路:象征生活的艰辛与挑战。
- 杖声:暗示慢生活的乐趣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雨洗东坡月色清”中的“洗”字意味着什么?
A. 冲刷
B. 清洁
C. 消失 -
诗中提到“市人行尽”,意指什么?
A. 乡村的人
B. 城市的人
C. 都市的喧嚣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的另一首经典,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亦有自然与人生的思索。
诗词对比: 比较苏轼的《东坡》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皆描绘自然风景,但苏轼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