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叔弼见访诵陶渊明事叹其绝识叔弼既去感》
时间: 2025-01-06 04:44: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渊明求县令,本缘食不足。
束带向督邮,小屈未为辱。
翻然赋归去,岂不念穷独。
重以五斗米,折腰营口腹。
云何元相国,万钟不满欲。
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
以此杀其身,何啻抵鹊玉。
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烛。
白话文翻译
陶渊明求做县令,原本只是因为生活拮据。
他宽衣解带去见督邮,小屈身子也未觉得羞耻。
然而他忽然选择辞官归隐,难道不思念贫穷孤独的日子?
为了五斗米,他不得不低头迎合别人的口腹之欲。
为何元相国的地位,却万钟的美食仍然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即使胡椒的价值比金子还高,又何必用八百斛的粮食来交换?
为了这些,竟然要自己伤害自己,何尝不是比得不到更糟?
过去的事情无法悔恨,我只能反思自己。
注释
- 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隐士和诗人。
- 县令:地方官,负责管理县政。
- 束带:指解开衣带,表示放松身心,准备见人。
- 督邮:古代官职,负责地方事务的官员。
- 五斗米:指收入微薄,陶渊明在辞官后选择归隐的原因之一。
- 元相国:指高官显贵。
- 万钟:比喻丰厚的物质享受。
- 胡椒:指珍贵的调味品,象征财富。
- 鹊玉: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书、画,风格多样,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遭遇政治贬谪之际。诗中对陶渊明的敬仰,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失望。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以陶渊明为主题,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陶渊明因生活拮据而求官,表现了他的一种无奈。然而,当陶渊明意识到官场的虚荣与名利的空虚时,他毅然选择辞官归隐。苏轼在这里不仅仅是赞美陶渊明的决断,更在于借此反思自己的处境。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物质欲望的批判,苏轼通过对比元相国的丰厚与陶渊明的贫困,揭示了当权者面对物质欲望的无尽追求,最终却无法得到心灵的满足。这种对比让人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富有并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最后,苏轼用“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烛”总结全诗,表达了一种无奈与自省的心态。他警醒自己,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反思来重塑内心的方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渊明求县令:陶渊明因生活所迫而求官。
- 束带向督邮:他虽感屈辱,但仍努力求得一官半职。
- 翻然赋归去:最终选择归隐,说明他对官场的不屑与厌倦。
- 重以五斗米:为生活所迫,折腰于他人之下。
- 云何元相国:对比高官的贪婪与陶渊明的清贫。
- 胡椒铢两多:即使财富再多,也无法填满内心的空虚。
- 以此杀其身:追求名利反而是对生命的摧残。
- 往者不可悔:他无法改变过去的选择,唯有反思。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陶渊明与元相国,突显名利的虚幻。
- 比喻:将物质欲望与自我摧残进行比喻,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名利与隐逸生活的选择,揭示了物质欲望的空虚与内心宁静的珍贵。
意象分析
- 渊明:象征隐逸与超脱的理想。
- 县令:代表世俗名利的诱惑。
- 五斗米:象征微薄的生活与自我价值的牺牲。
- 元相国:象征权力与财富的追求。
- 胡椒:象征奢华与物质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陶渊明为何求县令?
- A. 因为追求名利
- B. 因为食不足
- C. 因为喜欢做官
-
苏轼在诗中对比了哪两者?
- A. 陶渊明与元相国
- B. 陶渊明与自己
- C. 元相国与普通百姓
-
诗中“往者不可悔”的意思是?
- A. 过去的选择可以改变
- B. 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
- C. 过去的事情不重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隐居生活,反映诗人的淡泊心境。
诗词对比: 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均强调对官场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的诗更加强调反思与自省,而陶渊明则侧重于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参考资料
- 《苏东坡传》: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 《陶渊明集》:阅读陶渊明的诗词,感受隐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