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将同异较锱铢,
肝胆犹能楚越如。
若信万殊归一理,
子今知我我知鱼。
白话文翻译
想要将同与异一较高下,
那心肝与胆量也能像楚与越那样分明。
如果相信万物的差异最终归于一个道理,
那么你现在知道我,我也知道你如同这鱼儿。
注释
字词注释
- 锱铢:指细微的差别或少量的事物,古代重量单位。
- 肝胆:指心肠和胆量,这里比喻人的心志和气魄。
- 楚越:指楚国和越国,古代中国的两个国家,常用来比喻界限或对立。
- 万殊归一理:指万物的不同最终都能归结到一个道理。
典故解析
“楚越”的对比,源自中国历史上楚国与越国的纷争和文化差异,常用来比喻对立的两方。这里用来暗示人们在表面上的不同可以有相同的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常常融入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苏轼晚年,表达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万物本质的探究。此时,苏轼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心境愈加深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同异”的探讨,展现了苏轼对人生与哲理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以“欲将同异较锱铢”引入,强调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关注细微的差异,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内在联系。接着,诗人以“肝胆犹能楚越如”形象化了这种对立的关系,展示了内心的坚定与勇敢,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对自我信念的坚守。
随后,诗中转入哲理层面,提到“若信万殊归一理”,让读者思考万物虽有不同,但背后却有共同的原则与道理。最后一句“子今知我我知鱼”则转向自我反思,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理解,仿佛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解和共鸣,源于对自身和他人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承载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苏轼那种洒脱而又深邃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将同异较锱铢:想要用细微的差别来比较同与异,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关注。
- 肝胆犹能楚越如:内心的坚定与勇气不亚于楚国与越国的对立,体现了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 若信万殊归一理:承认万物的不同最终都能归结为一个共同的道理,指向事物的本质。
- 子今知我我知鱼:呼应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鸣,强调内心的交流与认知。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采用了对仗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楚与越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对立和差异。
- 反复:最后一句中的“知我我知”,反复强调了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际关系与万物本质的思考,强调了差异与共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倡深刻理解自我与他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锱铢:象征着细微的差别,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细致观察。
- 肝胆:象征人的内心与勇气,体现了人的坚韧与信念。
- 鱼:作为自然界的象征,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欲将同异较锱铢”中的“锱铢”指的是什么?
A. 大量的财富
B. 细微的差别
C. 重要的道理
D. 复杂的关系 -
“肝胆犹能楚越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内心的恐惧
B. 坚定与勇气
C. 对外界的无奈
D. 对历史的怀念 -
“若信万殊归一理”中的“万殊”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困扰
B. 事物的差异
C. 自我的探索
D. 人际关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另一经典作品,同样反映了他的哲理思考。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对比:苏轼的诗多哲理思考,李白则偏向于豪放与浪漫,两者在表达情感和思考的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集》:收录了苏轼的诗词和散文,了解其思想与风格的必读书籍。
- 《宋词三百首》:对宋代诗词的发展有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