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花 / 牡丹》
时间: 2025-01-04 07:11:02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买花 / 牡丹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话文翻译:
在帝都春天即将结束之际,街道上车马喧闹,
大家都在谈论牡丹的时节,纷纷前来买花。
花的价格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看花的多少来决定。
那灼灼的红花有百朵,而那稀疏的白花只有五束。
在花市上搭起帷幕遮阳,旁边用篱笆保护。
浇水后再用泥土封住,移植过来的花儿颜色依然如故。
家家户户都在习惯这个风俗,人人都沉迷其中却不自知。
有一位田舍老翁,偶尔来到花市买花。
他低头长叹,这叹息无人能够理解。
一丛深色的花,十户人家为之赋诗。
注释:
- 帝城: 指长安,唐代的都城。
- 喧喧: 形容声势浩大,热闹的样子。
- 酬直: 这里指根据花的数量来决定价格。
- 灼灼: 形容花色鲜艳。
- 巴篱: 指用草编成的篱笆。
- 田舍翁: 指乡下的老农民,代表朴素和无知。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牡丹的盛况和人们对花的追逐,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对物质的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描写民生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正值牡丹花盛开之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花卉的热爱和追逐,同时也隐含了对物质享受的批判。
诗歌鉴赏:
《买花》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帝城春日的繁华以及人们对牡丹的热爱,诗中体现了一种对美的追求与对平凡生活的反思。开头几句通过车马的喧闹,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紧接着引入牡丹,代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逐。
诗人在描写花市的繁华时,隐含了对物质的迷失,尤其是“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一句,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其本质的价值。最后,田舍翁的叹息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悲凉,反映了对这种物质追求的无奈与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社会风貌和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理解,表现了白居易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深层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描绘春天将尽,长安城内车马繁忙的景象。
-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人们谈论着牡丹的时节,纷纷前往花市。
-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花的价格不固定,取决于人们买的数量。
-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描写红花的娇艳和白花的稀少。
-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花市的遮阳帷幕和篱笆的保护,展现了热闹的市场。
-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移植的花保持原有的色泽,反映了花的美丽。
-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每家每户都习惯了这种风俗,人人沉迷却不自知。
-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描绘了一个乡下老翁的形象,代表着纯朴与真实。
-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老翁的叹息无人理解,暗示对现状的不满。
-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深色花引起十户人家赋诗,反映了人们对花的欣赏。
修辞手法:
- 对仗: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 通过“叹息”表现老翁的感情,使其更具人性化。
- 比喻: 描述牡丹的美丽,反映人们对生活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买花的场景,探讨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物质享受的迷失,展现了社会的繁华与个体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 象征美丽与富贵,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田舍翁: 代表朴素和真实的生活,体现对物质享受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帝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洛阳
- B. 长安
- C. 成都
-
诗中提到的花有哪些颜色?
- A. 红色和黄色
- B. 红色和白色
- C. 蓝色和紫色
-
田舍翁的叹息表现了什么?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现状的不满
- C. 对花的欣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自然之美。
- 李白的《月下独酌》:探讨个人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买花》与杜甫的《春夜喜雨》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白居易更侧重于社会风俗与人性,而杜甫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全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