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惜别》
时间: 2025-01-04 11:1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宴惜别
白居易 〔唐代〕
笙歌旖旎曲终头,
转作离声满坐愁。
筝怨朱弦从此断,
烛啼红泪为谁流。
夜长似岁欢宜尽,
醉未如泥饮莫休。
何况鸡鸣即须别,
门前风雨冷修修。
白话文翻译
在这美丽的夜宴上,乐曲唱到尾声,随之而来的却是满座的离愁;筝的怨曲和朱弦的音调从今往后将不再相连,烛光下的泪水又是为谁而流?这漫漫长夜仿佛像一年一样,欢愉的时光即将结束,醉意未消,更应尽情痛饮。何况天亮时就要分别,门前的风雨冷得令人心寒。
注释
- 笙歌旖旎:笙和歌声婉转动听,旖旎形容乐曲的优美。
- 离声:离别的声音,指演奏结束后的悲伤情绪。
- 筝怨朱弦:筝的怨恨之声,朱弦指用红弦的乐器,暗示音乐的断绝。
- 烛啼红泪:烛光下流泪,影射伤感的情绪。
- 夜长似岁:长夜如同漫长的岁月。
- 醉未如泥:形容醉酒的状态,已达到如泥般沉醉的程度。
- 鸡鸣:鸡叫,指天亮时。
- 风雨冷修修:形容外面的天气寒冷而阴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任职的晚期,常常参与文人雅集和宴会,写作时多是在与友人分别的场合,抒发对离别的伤感与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诗歌鉴赏
《夜宴惜别》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生活气息的离别诗,生动地描绘了宴会上欢愉转瞬即逝的场景,和随之而来的离别愁绪。诗中通过音乐、酒宴等意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感伤。开头两句“笙歌旖旎曲终头,转作离声满坐愁”以音乐的终止引入离别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由欢愉到忧伤的强烈对比。接下来,筝的怨声和烛下的泪水将离别的悲伤推进到高潮,情感愈发浓烈。诗的后半部分则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夜晚的漫长与即将天明的分别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笙歌旖旎曲终头:音乐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营造出温柔的氛围。
- 转作离声满坐愁:音乐的结束带来了离别的悲伤,席间的人都感到愁苦。
- 筝怨朱弦从此断:筝声的怨恨象征着友谊或爱情的断裂。
- 烛啼红泪为谁流:烛光下的泪水流淌,暗示离别的伤感。
- 夜长似岁欢宜尽:漫长的夜晚如同漫长的岁月,愉快的时光即将结束。
- 醉未如泥饮莫休:尽情饮酒,醉意未消,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何况鸡鸣即须别:天亮时即将分别,强调了离别的迫在眉睫。
- 门前风雨冷修修:寒冷的风雨,象征着离别的苦楚和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欢愉与悲伤、温暖与寒冷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烛光比作“啼哭”,使情感更加生动。
- 象征:音乐、酒、泪水等意象象征着美好时光、情感的连结和离别的哀伤。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即将来临的离别的深切感伤,同时也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怀念,体现了人生无常、离合悲欢的哲理。
意象分析
- 笙歌:象征着欢乐与美好,代表人际关系的和谐。
- 朱弦:象征着音乐与情感的联系,暗示离别带来的断裂。
- 烛光与泪水:象征着悲伤与怀念,反映了离别的痛苦。
- 风雨:象征着离别后的孤独与凄凉,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李白
- D. 王维
-
“夜长似岁欢宜尽”中“欢宜”是什么意思?
- A. 快乐的事情
- B. 应该欢庆的
- C. 应该结束的
- D. 欢乐的宴会
-
诗中提到的“鸡鸣”指的是什么?
- A. 鸡叫声
- B. 天亮的信号
- C. 早晨的寒冷
- D. 离别的时刻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夜宴惜别》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宴会的欢愉与离别的伤感,而后者则更突出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家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的抒发上各有特色,展现了唐代诗人的不同风格和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杜甫白居易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