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 文同 〔宋代〕
徇速承王后,聪明复辟初。 恩波同海浸,刑网比天疏。 屡有搜贤诏,曾无谏猎书。 惟余封禅事,应恨缺蒲车。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迅速继承王位后,聪明地恢复了朝政。恩泽如海般深广,刑罚却像天空一样稀疏。多次发布搜寻贤才的诏令,却从未有过谏猎的奏书。只有封禅的事宜,应该遗憾缺少了蒲车。
注释:
字词注释:
- 徇速: 迅速。
- 承王后: 继承王位。
- 复辟: 恢复朝政。
- 恩波: 恩泽。
- 刑网: 刑罚。
- 搜贤诏: 搜寻贤才的诏令。
- 谏猎书: 谏猎的奏书。
- 封禅: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 蒲车: 用蒲草编织的车,古代用于封禅等重要仪式。
典故解析:
- 封禅: 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帝王的权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而著称。这首诗是他在仁宗皇帝去世后所作,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仁宗皇帝去世后所作,诗人通过对仁宗皇帝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表达了对仁宗时代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仁宗皇帝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仁宗时代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诗中,“恩波同海浸,刑网比天疏”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仁宗时代的恩泽和刑罚,表达了诗人对仁宗时代的怀念。而“屡有搜贤诏,曾无谏猎书”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担心国家缺乏贤才和谏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挽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徇速承王后,聪明复辟初。——迅速继承王位后,聪明地恢复了朝政。
- 恩波同海浸,刑网比天疏。——恩泽如海般深广,刑罚却像天空一样稀疏。
- 屡有搜贤诏,曾无谏猎书。——多次发布搜寻贤才的诏令,却从未有过谏猎的奏书。
- 惟余封禅事,应恨缺蒲车。——只有封禅的事宜,应该遗憾缺少了蒲车。
修辞手法:
- 比喻: “恩波同海浸”和“刑网比天疏”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恩泽和刑罚。
- 对仗: “恩波同海浸,刑网比天疏”和“屡有搜贤诏,曾无谏猎书”使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仁宗皇帝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仁宗时代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恩波: 恩泽的意象,象征着仁宗时代的恩惠。
- 刑网: 刑罚的意象,象征着仁宗时代的法治。
- 搜贤诏: 搜寻贤才的诏令,象征着仁宗时代的求贤若渴。
- 谏猎书: 谏猎的奏书,象征着仁宗时代的缺乏谏言。
- 封禅: 封禅的事宜,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帝王的权威。
- 蒲车: 用蒲草编织的车,象征着封禅等重要仪式的庄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恩波同海浸”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屡有搜贤诏,曾无谏猎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担忧? A. 国家缺乏贤才 B. 国家缺乏谏言 C. 国家缺乏法治 D. 国家缺乏恩泽
-
诗中“惟余封禅事,应恨缺蒲车”一句中的“蒲车”象征着什么? A. 国家的繁荣 B. 帝王的权威 C. 封禅的庄严 D. 恩泽的深广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文同的《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在表达对逝去时代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