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喜
作者:陆游 〔宋代〕
十月东吴草未枯,村村耕牧可成图。
岁收俭薄虽中熟,民得蠲除已小苏。
家塾竞延师教子,里门罕见吏徵租。
老昏不记唐年事,试问元和有此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吴地区的秋天景象,尽管已是十月,草木依旧青翠;各村庄里农田和牧场的景象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虽然今年的收成不丰,但民众因税收减免而感到些许宽慰。乡村学校兴起,家家都在请老师教导孩子,几乎看不到官吏上门征税的身影。作者年迈已忘却唐朝的往事,试问如今的元和年间是否也有如此景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吴:指古代吴国,地处长江下游,今江苏省一带。
- 草未枯:指秋季草木依然青翠,象征着丰饶。
- 耕牧:指农耕和牧养,表现乡村生活的富足。
- 蠲除:指减免税赋,减轻民众负担。
- 家塾:指家庭学校,表示教育的重视。
- 里门:乡村的家门,象征着地方的安宁。
- 吏徵租:官吏征收租税,显示出对官府的抗拒。
- 唐年事:指唐朝的事情,表现对往昔的怀念。
- 元和:指唐代的元和年间,诗人用以对比当下。
典故解析
- 唐年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陆游在此提及,反映出对往日盛世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主义者。其诗词广泛涉及历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风格豪放,情感真挚。陆游一生经历了国家的兴衰,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事的关心与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之后,国家逐渐趋于安定,民生稍有改善。诗人通过描绘农村的生活景象,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和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书喜》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东吴的秋景,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安定生活的欣喜。全诗结构紧凑,首句即点明季节与地点,接着通过“村村耕牧可成图”展示出丰收的景象,生动形象。尽管“岁收俭薄”暗示了经济的困顿,但“民得蠲除已小苏”则传达了减税后民众的轻松与希望,体现出诗人对社会政策的关注。
后两句则转向教育与官民关系,表现出民众对教育的重视与对官府的不满,反映出社会的变迁。诗人通过“老昏不记唐年事”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形成了对比,突显当下的安宁与和谐。整首诗在悲喜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月东吴草未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草木依旧生机勃勃。
- 村村耕牧可成图:乡村的耕作与牧养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了农村的富饶。
- 岁收俭薄虽中熟:尽管今年的收成不多,但依然有些丰收的迹象。
- 民得蠲除已小苏:民众因为减免税收而感到生活有所改善。
- 家塾竞延师教子:乡村学校兴起,家长纷纷请老师教导孩子,体现出教育的重视。
- 里门罕见吏徵租:几乎看不到官吏上门来征收租税,表现出乡村的安宁。
- 老昏不记唐年事:年老的诗人已忘记了唐朝的往事,表现出对往昔的模糊记忆。
- 试问元和有此无?:用元和年间的繁荣作对比,询问如今是否也有如此美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唐年事”的回忆与当下的生活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比喻:将农村的生活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对民众生活改善的欣喜,以及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象征生命力与希望。
- 村村耕牧:象征着农村的富饶与安宁。
- 家塾:象征着教育的重视与希望的传承。
- 吏:象征着官府的存在与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陆游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东吴”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广东
B. 江浙
C. 四川
D. 山东 -
诗中提到的“家塾”指的是什么?
A. 家庭学校
B. 官府
C. 农田
D. 书院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乡村四月》(翁卷)
诗词对比
陆游的《书喜》与杜甫的《秋夕》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陆游更侧重于乡村生活的欣喜与民众的安宁,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情感与视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世界:从唐诗到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