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待制秋日书怀二首游自七月病起蔬食止酒》

时间: 2025-01-19 22:35:25

故人无字寄相思,敢向穷途怨不知。

老病已全惟欠死,贪嗔虽断尚余痴。

数茎雪鬓江湖远,九转金丹日月迟。

畲粟山苗俱可饱,明年东去隐峨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陆游的《和范待制秋日书怀二首游自七月病起蔬食止酒》

故人无字寄相思,敢向穷途怨不知。
老病已全惟欠死,贪嗔虽断尚余痴。
数茎雪鬓江湖远,九转金丹日月迟。
畲粟山苗俱可饱,明年东去隐峨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与对生活境遇的感叹。故人无信寄来思念,我怎敢在这艰难的时刻怨恨他人无知。年纪大了,虽然病痛缠身,却只剩下对死亡的渴望。虽然我已断绝了贪欲与嗔恨,但心中的痴念仍然存在。几根白发在江湖远处,炼丹之事也因岁月而缓慢。山上的稻谷和蔬菜都能让我充饥,明年我将去隐居在峨眉山。

注释:

  • 故人:老朋友。
  • 无字:没有书信。
  • 寄相思:寄托思念之情。
  • 敢向穷途怨不知:在艰难的境遇中,怎敢怨恨他人无知。
  • 老病已全惟欠死:年老多病,只剩下对死亡的渴望。
  • 贪嗔:贪欲和愤怒。
  • 数茎雪鬓:几根白发。
  • 九转金丹:道教炼丹术,象征长生不老。
  • 畲粟山苗:山上的稻谷和菜苗。
  • 隐峨眉:指隐居在峨眉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尤其以诗歌闻名。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兴衰,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作品中常流露出爱国情怀与个人的悲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陆游生病期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苦闷和对故人的思念。由于长期的病痛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诗中的情感显得格外沉重。

诗歌鉴赏:

陆游的《和范待制秋日书怀二首》展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以“故人无字寄相思”引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感。接下来的“敢向穷途怨不知”则反映了他在困境中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尽管生活艰难,他仍然不愿意埋怨他人。

在“老病已全惟欠死”中,诗人坦诚了自己的老病与对死亡的渴望,展现了对生命的无奈与叹息。诗中提到的“贪嗔虽断尚余痴”,则揭示了人性中的执念,虽然他努力断绝世俗的欲望,但心中仍存有对往事的眷恋。

“数茎雪鬓江湖远,九转金丹日月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白发与炼丹象征着对长生的追求与无奈。而最后两句“畲粟山苗俱可饱,明年东去隐峨眉”则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旧友的思念,也有对生命的沉思,展现了陆游深厚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人无字寄相思:没有朋友的信件来传递思念之情。
  • 敢向穷途怨不知:在困境中不敢怨恨他人无知。
  • 老病已全惟欠死:年老多病,只希望快点死去。
  • 贪嗔虽断尚余痴:虽然已断绝贪欲与愤怒,但内心仍有痴念。
  • 数茎雪鬓江湖远:几根白发在远方的江湖中。
  • 九转金丹日月迟:炼丹之道因时间而缓慢。
  • 畲粟山苗俱可饱:山上的稻谷和菜苗都能让我充饥。
  • 明年东去隐峨眉:明年将前往峨眉山隐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九转金丹”象征长生的追求。
  • 对仗:如“贪嗔虽断尚余痴”,对立的情感表达。
  • 象征:白发象征年老与经历,隐居则象征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人的思念、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诗中不仅有对个人生命的反思,还有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陆游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雪鬓: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金丹:象征长生与追求不老的理想。
  • 江湖:代表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自由的向往。
  • 峨眉:隐喻理想的归宿与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故人无字寄相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思念
    • C. 欢喜
  2. “老病已全惟欠死”中的“欠死”指的是什么?

    • A. 对生活的渴望
    • B. 对死亡的渴望
    • C. 对病痛的厌倦
  3. 诗人提到的“峨眉”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
    • B. 隐居的理想
    • C. 友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相比,陆游的诗更为沉重,关注的是个人的生死与思念,而李白的诗则更显豪放与洒脱,表达了对兄弟的深情。两者在主题上均有思念,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