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颐家》

时间: 2025-01-17 08:36:21

孤舟霜月迥,晓起入柴门。

断岸行簪影,荒畦落履痕。

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

昨夜三更梦,春风满故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舟霜月迥,晓起入柴门。
断岸行簪影,荒畦落履痕。
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
昨夜三更梦,春风满故园。

白话文翻译:

孤舟在霜月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冷,天刚亮我便走进了柴门。
断断的岸边映出我的身影,荒芜的田畦上留下了我的足迹。
眼前的江山一切尽在眼底,而宇宙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昨夜在梦中,我回到了故乡,春风满面而来。

注释:

  • 孤舟:指一只独自漂泊的小船,象征孤独和漂泊的生活。
  • 霜月:指霜降后的月份,通常是指秋冬季节,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柴门:木柴的门,象征乡村的生活。
  • 断岸:指已经崩断的河岸,表现出自然的荒凉。
  • 簪影:用簪子装饰的身影,指作者的身影。
  • 荒畦:荒废的田畦,象征着失去的故乡。
  • 履痕:鞋子留下的痕迹,显示出作者的行走。
  • 江山浑在眼:眼前的山河尽收眼底,表达对祖国的眷恋。
  • 宇宙付无言:对浩瀚宇宙的叹息,无法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 昨夜三更梦:指梦中回到故乡的情景,三更指夜深时分。
  • 春风满故园:春风拂面,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伯颜,号宋瑞,南宋末年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抗元名垂青史,是民族气节和忠诚的象征。文天祥在国家动荡之际,积极抗击外敌,最终被俘而不屈,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灭亡前夕,作者在战乱中身处异乡,思念故园。诗中表现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以及对国家山河的依依不舍,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故乡的无尽思念。

诗歌鉴赏:

《沈颐家》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文天祥对故乡的眷恋及对国家沦陷的痛苦感受。开篇“孤舟霜月迥”,即以孤独的舟与冷清的霜月相结合,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在“晓起入柴门”中,晨曦初露,柴门代表着乡村的简朴生活,暗示着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断岸行簪影,荒畦落履痕”,则通过岸边身影和田畦足迹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回忆与依恋。诗的后半部分“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则展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与无奈,尽管美景尽在眼前,但内心却难以言表那份复杂的情感。

最后一联“昨夜三更梦,春风满故园”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梦中的故园伴随着春风的温暖,使人倍感亲切与心痛,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浓厚的情感,展现了文天祥内心深处对故乡和国家的热爱与忧虑,使人感受到一种豪情与壮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孤舟霜月迥:孤舟在霜月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孤独与清冷。
  2. 晓起入柴门:清晨起来,走进简单的柴门,象征乡村生活。
  3. 断岸行簪影:岸边的身影映出孤独,暗示过去的繁华已逝。
  4. 荒畦落履痕:荒废的田畦上留下的足迹,象征对故乡的追忆。
  5. 江山浑在眼:眼前的江山一切尽在眼底,表现对祖国的热爱。
  6. 宇宙付无言:对浩瀚宇宙的叹息,无法用言语表达复杂情感。
  7. 昨夜三更梦:夜深时分的梦中,回到了温暖的故乡。
  8. 春风满故园:春风拂面,象征对故乡的温暖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孤舟霜月迥,晓起入柴门”,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意象:如“霜月”“柴门”“春风”,构成了对故乡的多重感受。
  • 比喻:将故乡与春风相联系,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孤独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反映诗人的心境。
  • 霜月:表现出秋冬的寒冷,增强诗的凄凉感。
  • 柴门:乡村生活的象征,展现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 江山:代表了祖国的壮丽与诗人的热爱。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舟霜月迥”的意思是: A. 孤舟在温暖的阳光下
    B. 孤舟在寒冷的霜月中
    C. 孤舟在暴风雨中

  2. 诗中提到的“荒畦”指的是: A. 繁忙的田地
    B. 荒废的田地
    C. 美丽的花园

  3.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 A. 对故乡的思念与忧虑
    B. 对战争的赞美
    C.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 《黄鹤楼》 - 崔颢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沈颐家》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沈颐家》则更加强调对祖国和历史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文天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