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2 04:42:13

风定尘香净扫除,江城七见换青芜,人家深树又鸣鸪。

生事略同霜后叶,行囊才有火馀书,川途满眼独踟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二首 其二
风定尘香净扫除,
江城七见换青芜,
人家深树又鸣鸪。
生事略同霜后叶,
行囊才有火馀书,
川途满眼独踟蹰。

白话文翻译:

当风停息时,尘土和香气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
在江边城市中,七次见到更换的青色芜苇,
家乡深处的树木里又传来了鸪鸟的鸣叫。
生活的事情与霜后的叶子略有相似,
行囊中才有些火余留下的书籍,
在川途上满眼望去,独自踟蹰。

注释:

  • 尘香:指空气中清新的香气,经过风的洗净,尘埃和杂质散去。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描绘了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
  • 鸣鸪:鸪鸟的叫声,象征着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生事略同霜后叶:意指生活的遭遇与白霜后落叶的状态相似,暗示生活的无奈与凋零。
  • 火馀书:火余指留存的温暖,书籍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积累。
  • 川途满眼独踟蹰:漫长的路途上,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到迷茫与犹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永济,清代诗人,字必达,号半江,晚号云峰,生于康熙年间,卒年不详。刘永济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著称,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对乡土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人交往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中反映的清新自然与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歌鉴赏:

《浣溪沙二首 其二》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开头的“风定尘香净扫除”,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诗人内心对美好景象的向往。接着“江城七见换青芜”,在诗人眼中,江城的景色虽不断变化,但那种自然的韵味却始终如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消减对故乡的情感,反而愈发加深了对其的依恋。

“人家深树又鸣鸪”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鸣鸪的声音仿佛在呼唤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令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然而,随着“生事略同霜后叶”的出现,诗人似乎在提醒自己,生活并不总是如意,经历的艰辛与挫折让人难免感到沉重。

最后两句“行囊才有火馀书,川途满眼独踟蹰”,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不安。虽然背负着知识与文化的积累,但在漫漫人生路上,面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诗人不禁感到踟蹰。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定尘香净扫除:描绘了一个清风拂过、空气清新的画面,象征着心灵的净化。
  • 江城七见换青芜:表达了江边城市的景色虽不断变化,但依旧生机勃勃。
  • 人家深树又鸣鸪:揭示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美好,传递着对故乡的思念。
  • 生事略同霜后叶:生活的艰辛与秋冬时节落叶的无奈相似,暗示了人生的苦涩。
  • 行囊才有火馀书:指虽有文化积累,但内心仍感孤独。
  • 川途满眼独踟蹰:在漫长的旅途中,面临未来的迷茫,感到徘徊不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霜后的叶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奈。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字句之间形成了优美的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展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普遍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香:象征着清新与宁静。
  • 青芜: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鸣鸪:象征着乡愁与自然的和谐。
  • 霜后叶:暗示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火馀书:象征着知识的积累与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城”主要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山城
    • B. 海边城市
    • C. 江边城市
    • D. 乡村
  2. “生事略同霜后叶”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迷茫
    • C. 无奈
    • D. 幸福
  3. 诗中的“鸣鸪”主要象征着什么?

    • A. 乡愁
    • B. 快乐
    • C. 争吵
    • D. 旅行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浣溪沙》:李清照所作,描绘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 《春望》:杜甫所作,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浣溪沙二首 其二》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具直白的情感,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间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意象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