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蜉蝣岛》

时间: 2024-12-29 03:43:37

山根走入海,出海更成山。

一碧揩铜镜,孤青拥钿鬟。

潮生春蛰起,月黑夜珠还。

谁复能齐物,蜉蝣天地间。

意思解释

莱州蜉蝣岛

作者: 阮元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山根走入海,出海更成山。
一碧揩铜镜,孤青拥钿鬟。
潮生春蛰起,月黑夜珠还。
谁复能齐物,蜉蝣天地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莱州蜉蝣岛的自然景观和哲理思考。诗中写道,山的根部延伸入海,出海的地方又形成了山;湖水清澈如同抛光的铜镜,孤独的青色围绕着银色的发髻。潮水涌动,春天的生机复苏,月黑之夜中珠子一般的星星归来。谁还能与自然万物相提并论,蜉蝣不过是天地间微不足道的一生。

注释

  • 山根:山的底部或根部。
  • 蜉蝣:一种短命的小昆虫,用来比喻短暂的生命。
  • 齐物:比喻事物平等或无差别的状态。
  • 铜镜:古代用铜制成的镜子,象征明亮清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阮元(1764-1849),字伯昇,号三叟,晚号梅村,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他在诗歌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阮元的游历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思考,体现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悟。

诗歌鉴赏

《莱州蜉蝣岛》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首句以“山根走入海”引入,展现出一种自然的连接,仿佛山与海是一个整体,象征着天地间的和谐。接着“出海更成山”,则暗示了一种循环与变化,映射出自然的无常。

在第三联中,“潮生春蛰起”描绘了生命复苏的景象,生动而富有生机,表现了春天的气息。最后一句“谁复能齐物,蜉蝣天地间”则是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蜉蝣虽小,却反映出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无力。这种对比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让读者感受到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张力。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哲理的沉思,使人忍不住在诗中沉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根走入海:描绘山脉的延伸,展现大自然的壮观。
  2. 出海更成山:从海中看,山又重新显现出它的形态,反映自然的循环。
  3. 一碧揩铜镜:湖水清澈如镜,象征宁静与纯净。
  4. 孤青拥钿鬟:孤独的青色植物环绕着银色的发髻,表达一种静谧的美感。
  5. 潮生春蛰起:潮水的涌动唤醒了春天的生机,反映出生命的复苏。
  6. 月黑夜珠还:在黑暗的夜空中,星星如珠般闪烁,增添了神秘感。
  7. 谁复能齐物:质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的伟大。
  8. 蜉蝣天地间:以蜉蝣比喻人类的短暂,强调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铜镜,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对仗:如“潮生春蛰起,月黑夜珠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莱州蜉蝣岛的自然景观,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短暂,反映出一种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稳固与永恒。
  • :象征广阔与包容。
  • 蜉蝣:象征短暂与脆弱。
  • 潮水:象征变化与生机。
  • 月夜:象征宁静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根走入海”意指什么? A. 山和海的结合
    B. 山的消失
    C. 海的扩张
    答案: A

  2. “蜉蝣”在诗中象征什么? A. 长寿
    B. 短暂生命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B

  3. 诗中描绘的自然现象主要是? A. 春天的复苏
    B. 夏天的炎热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阮元的《莱州蜉蝣岛》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有对自然的赞美,但阮元更强调生命的短暂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壮丽景色的欢愉与颂扬。

参考资料

  • 《阮元诗文集》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