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日寒风细》

时间: 2025-01-14 22:15:34

日寒风细。

庭馆浮花气。

白发潘郎吟欲醉。

绿暗芜千里。

西园南浦东城。

一春多少闲情。

日暮采苹歌远,梦回唤得愁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日寒风细
作者: 李莱老 〔宋代〕

日寒风细。庭馆浮花气。
白发潘郎吟欲醉。绿暗芜千里。
西园南浦东城。一春多少闲情。
日暮采苹歌远,梦回唤得愁生。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阳光下,微风轻拂,
庭院中花香四溢。
白发的潘郎吟唱,似乎快要醉倒。
绿色的草木覆盖着千里土地。
西园、南浦、东城,一春的闲情有多少呢?
黄昏时分,采摘苹果的歌声远去,
在梦中又唤醒了愁绪。

注释:

  • 日寒:阳光照射,但气温寒冷。
  • 浮花气:花香飘散在空气中。
  • 潘郎:指白发的吟者,可能是李莱老自己或其友人。
  • 绿暗芜千里:草木繁茂,覆盖了广阔的土地。
  • 闲情:悠闲的情怀。
  • 采苹歌:采摘苹果时所唱的歌。
  • 梦回唤得愁生:在梦中回忆,唤起了愁苦。

典故解析:

“潘郎”常用于文人自称或朋友的称谓,寓意诗人或其挚友的身份。诗中提到的“日暮采苹”则可能与古代采摘活动有关,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莱老,字不详,号莱老,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故,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闲适与自然之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莱老的《清平乐·日寒风细》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田园景象,诗中充满了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抒发。开头的“日寒风细”便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气氛,反映了春日的微妙变化。接着,诗人通过“庭馆浮花气”,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花香,令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白发潘郎吟欲醉”一句,既是对自己状态的描绘,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陶醉感,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悠闲的环境中,心情的放松与愉悦。后面的“绿暗芜千里”则展现了春天的繁茂,草木的生长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气息。

“西园南浦东城”一句,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感叹春天的闲情,似乎在思索生活的意义和时间的流逝。最后一句“梦回唤得愁生”,则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逝去岁月的惋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情景交融,运用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寒风细:描绘寒冷的阳光和细微的春风,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春日氛围。
  2. 庭馆浮花气:庭院中花香飘散,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3. 白发潘郎吟欲醉:白发的吟者沉浸在春日的美好中,表露出对生活的陶醉。
  4. 绿暗芜千里:绿色的草木覆盖了广阔的土地,表现出春天的繁茂。
  5. 西园南浦东城:诗人描绘春天的悠闲情景,思索生活的意义。
  6. 一春多少闲情:感慨春天带来的无尽闲情。
  7. 日暮采苹歌远:黄昏时分,采摘苹果的歌声渐行渐远,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8. 梦回唤得愁生:梦中回忆唤起愁绪,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情感相联系,如“白发潘郎”象征诗人的年长与沉醉。
  • 拟人:花香“浮”在空气中,给人以生动的感觉。
  • 对仗:如“西园南浦东城”,展现了诗人的修辞技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日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寒:象征着春天的微妙与变化。
  • 浮花气:代表着春日的生机与希望。
  • 白发潘郎:象征诗人的年长与对生活的感悟。
  • 绿暗芜千里:象征生命的繁荣与自然的力量。
  • 梦回:象征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寒风细”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2. “白发潘郎吟欲醉”中“潘郎”指的是:
    A. 一位年轻的诗人
    B. 一位白发苍苍的吟者
    C. 一位歌唱家
    D. 一位画家

  3. 诗的最后一句“梦回唤得愁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惋惜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莱老的《清平乐·日寒风细》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前者豪放洒脱,后者则细腻柔和,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莱老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