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禅长老梦偈》

时间: 2025-01-01 14:24:04

伐木丁丁斧下鸣,隔溪便应谷中声。

不因蘋末微风起,漂影溪光本自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伐木丁丁斧下鸣,隔溪便应谷中声。
不因蘋末微风起,漂影溪光本自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伐木时斧头发出丁丁的响声,隔着溪水就能听到谷中的回响。不是因为水面上微风的吹动,溪水的光影本就清晰明亮。

注释:

  • 伐木:砍树,指的是用斧头砍伐树木。
  • 丁丁:形容斧头碰击木头时发出的清脆声响。
  • 隔溪:隔着小溪,指声音传播的距离。
  • :回应,回响的意思。
  • 谷中声:指山谷中回荡的声音。
  • :水蘋,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漂影:水面上的影子,随着水波漂荡。
  • 溪光:溪水的光影,形容水面在阳光下的光辉。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诗人在此处通过对自然声音和景象的观察,传达了禅宗的思想,强调自然之美和内心的清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他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词中融入了丰富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东禅长老梦偈》是黄庭坚在与东禅长老交往过程中所作,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领悟。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命和存在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自然景象,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开篇以“伐木丁丁斧下鸣”引入,声音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一种生动的场景,仿佛置身其中。接着“隔溪便应谷中声”,展示了声音的延续与自然的共鸣,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两句则通过“不因蘋末微风起,漂影溪光本自明”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明澈和平静,仿佛在说,无需外界的风吹动,内心的明亮与宁静本自存在。这种自然与内心的契合,反映了禅宗的智慧,强调了内心的深邃与自在。整首诗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黄庭坚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伐木丁丁斧下鸣:描绘伐木时斧头击木的声音,生动形象,给人以听觉的冲击。
  2. 隔溪便应谷中声:声音在溪水的传播中产生回响,强调自然的和谐与共鸣。
  3. 不因蘋末微风起:指出声音的存在并不是由于风的吹动,反映了内心的独立与坚韧。
  4. 漂影溪光本自明:水面光影的清晰,象征着内心的明亮与清晰,强调自我内省的价值。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如“应谷中声”,赋予声音以生命感。
  • 对仗:用词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内心的明亮与自然景象相联系,构建了鲜明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达了禅宗的哲理,倡导内心的宁静和明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伐木:象征着生活的磨难与挑战。
  • 溪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光影:象征着内心的明亮与清晰,反映了思考与自省的结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伐木丁丁”的声音象征了什么?

    • A. 生活的平静
    • B. 生活的磨难
    • C. 生命的结束
  2. 诗中“漂影溪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内心的混乱
    • B. 内心的明亮
    • C. 对自然的恐惧
  3. 诗中提到的“微风”是指?

    • A. 外界的干扰
    • B. 内心的安静
    •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宁静。
  • 《竹里馆》:王维的诗作,描绘了山水之间的恬淡生活,体现了禅意。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与《东禅长老梦偈》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前者更多的是抒发孤独与自由,而后者则强调内心的明澈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