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哈密三首 其二
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
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
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
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哈密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东面与敦煌相接,南面与吐鲁番相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里的月窟是指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像咽喉一样,衣带则形容其地势如同带子,俯视着河流的源头。春天的阳光照射下,城中显得暗淡无光,风声在戍楼的角落响起,显得十分喧闹。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中,朝廷与外藩之间没有了急促的诏令,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注释:
- 咽喉:指重要的交通要道或战略要地,意指此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 衣带:形容地形如同衣带一样环绕,强调其地理特征。
- 月窟:可能指特定的地名或景点,象征着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通道。
- 太平无绝檄:意指在太平盛世中,没有急促的政令发出,暗示政局稳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銮宣,清代诗人,生活在历史变迁的时期,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风光与社会现实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相对稳定的时期,诗人以哈密为背景,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诗歌鉴赏:
李銮宣的《哈密三首 其二》以地理描写为主,展现了哈密的独特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诗中通过“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开篇,生动地描绘出哈密的战略地位,展示了其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则通过比喻手法,将地形特征形象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此地的地理形势与自然环境。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逐渐转向对人文环境的描绘。“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一句,表达了春日阳光下城市的宁静与戍楼传来的风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安宁与喧闹的交织,暗示着军事与和平共存的复杂局面。最后一句“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现出在和平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没有急促的政令频繁发出,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象征着安全与安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接敦煌郡:哈密东面与敦煌相连,说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 南连吐鲁番:南面与吐鲁番连接,再次强调哈密的战略位置。
- 咽喉通月窟:形容哈密如同咽喉一样,连接着月窟,象征交通要道。
- 衣带俯河源:地势如衣带,俯视河流的源头,形象生动。
- 日影春城黯:春日阳光照射下,城市显得暗淡无光,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风声戍角喧:戍楼传来的风声喧闹,形成对比,暗示军事的存在。
- 太平无绝檄:在太平盛世中,没有急促的政令发出。
- 中外一屏藩: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象征着和平与安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咽喉通月窟”,形象化地描绘地理特征。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哈密地区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反映出作者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安宁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敦煌郡:象征着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 吐鲁番:代表着南方的富饶与温暖。
- 月窟:象征着重要的交通与沟通。
- 戍角:暗示军事与防御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接”是与哪个地区相接? A. 吐鲁番
B. 敦煌
C. 月窟 -
诗中“太平无绝檄”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A. 动荡不安
B. 和平安定
C. 战争频繁 -
“衣带俯河源”中“衣带”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河流
B. 地形
C. 城市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环境,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 杜甫的《春望》:描绘战乱时期的感慨,与李銮宣的安定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銮宣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