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晏相公游韩王水硙园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6 13:47:20

怒水远从轮下散,平桥斜度竹间来。

林深不识游人到,无限惊禽去却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怒水远从轮下散,平桥斜度竹间来。
林深不识游人到,无限惊禽去却回。

白话文翻译:

怒涛从船下奔涌而出,平桥倾斜地穿过竹林而来。
林深处不知游人已到,惊慌的鸟儿无限地飞去又飞回。

注释:

  • 怒水:形容河水湍急,波涛汹涌。
  • 轮下:指船的船轮,表示船只行驶时水流的情况。
  • 平桥:指平坦的桥梁,可能是指架在水面上的桥。
  • 斜度:倾斜的角度,形容桥的形态。
  • 竹间:竹林之间,指桥与竹林的关系。
  • 林深:树林深处,形容环境的幽静和深邃。
  • 不识:不知道,未曾察觉。
  • 游人:游玩的人,指诗中的作者或同行者。
  • 惊禽:受到惊吓的鸟,形容鸟类因惊动而飞起。
  • 去却回:飞走又返回,表现出鸟类的犹豫与不安。

典故解析:

此诗未明确引用特定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游人心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这种心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字宗道,号云峰,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游览韩王水硙园时,诗人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韩王水硙园的深刻印象。开篇以“怒水”描绘出水流的汹涌澎湃,形象地展现了水与船之间的动态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平桥斜度竹间来”,则表现出桥梁在自然环境中的灵动与和谐,竹林的存在更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雅致。第三句“林深不识游人到”,则流露出诗人对幽静环境的感慨,似乎在告诉读者,尽管身处这美丽的自然中,人与自然的交流却是如此微妙和难以察觉。最后一句“无限惊禽去却回”,展现了鸟类的惊慌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互动。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游人内心的感受,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怒水远从轮下散:描写水流因船只的行驶而激荡,给人一种动感和力量的感觉。
    2. 平桥斜度竹间来:描写桥梁与竹林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和谐美,桥的倾斜也暗示了自然的随意与不拘。
    3. 林深不识游人到:表现出环境的宁静与幽深,游人在这里似乎是个不被察觉的存在。
    4. 无限惊禽去却回:鸟类因惊扰而飞走又返回,象征着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敏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怒涛,形象生动。
    • 拟人:鸟类的惊慌表现出自然的生灵与人类的关系。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互动,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意象分析:

  • 怒水:象征力量与动感,代表自然的威严与美丽。
  • 平桥: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 竹间:竹的意象传达出清幽与雅致,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林深:象征着自然的静谧与神秘,暗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惊禽:代表自然界生灵的敏感与脆弱,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水流是怎样的?

    • A. 平静
    • B. 怒涛汹涌
    • C. 缓慢流动
    • D. 浑浊不清
  2. 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中写下这首诗?

    • A. 山顶
    • B. 林中
    • C. 河边
    • D. 海边
  3. “无限惊禽去却回”表达了什么?

    • A. 鸟类无所畏惧
    • B. 鸟类受到惊扰
    • C. 鸟类在树上栖息
    • D. 鸟类在水中游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韩维的清新自然与王维的深邃禅意,两者都展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韩维更注重景物描绘与生动的动态,而王维则在静谧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韩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