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时二首(一作宋郊)》
时间: 2025-01-19 16:51: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伤时二首(一作宋郊) 作者:孟云卿 〔唐代〕
徘回宋郊上,不睹平生亲。 独立正伤心,悲风来孟津。 大方载群物,先死有常伦。 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 岂伊逢世运,天道亮云云。 太空流素月,三五何明明。 光耀侵白日,贤愚迷至精。 四时更变化,天道有亏盈。 常恐今夜没,须臾还复生。
白话文翻译:
徘徊在宋国的郊外,看不到平日的亲人。 独自站立,心中伤感,悲风从孟津吹来。 大自然承载着万物,生死有其自然的秩序。 虎豹不互相残食,悲哀的是人吃人。 难道是因为遇到了不好的时运,天道就是如此。 太空中流淌着素月,十五的月亮多么明亮。 月光甚至遮蔽了白日,贤者和愚者都被迷惑。 四季更替变化,天道也有盈亏。 常常害怕今夜的月亮消失,但很快又会重新升起。
注释:
- 徘回:徘徊,来回走动。
- 宋郊:宋国的郊外。
- 不睹:看不到。
- 平生亲:平日里的亲人。
- 孟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 大方:指大自然。
- 载群物:承载万物。
- 常伦:常理,自然的秩序。
- 岂伊:难道是因为。
- 世运:时运,时代的命运。
- 天道亮云云:天道就是如此。
- 太空:指天空。
- 素月:明亮的月亮。
- 三五:指农历十五。
- 光耀侵白日:月光遮蔽了白日。
- 贤愚迷至精:贤者和愚者都被迷惑。
- 四时:四季。
- 亏盈:盈亏,指月亮的变化。
- 常恐:常常害怕。
- 须臾:很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云卿,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经历了某种社会动荡或个人不幸后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世道不公和人性的悲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徘徊在宋郊的孤独身影为起点,通过“悲风来孟津”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中“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一句,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但同时也意识到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以及天道的不确定性。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徘回宋郊上,不睹平生亲。”:诗人徘徊在宋国的郊外,感到孤独,因为看不到平日的亲人。
- “独立正伤心,悲风来孟津。”:独自站立,心中伤感,悲风从孟津吹来,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 “大方载群物,先死有常伦。”:大自然承载着万物,生死有其自然的秩序。
- “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虎豹不互相残食,悲哀的是人吃人,揭示了人性的残酷。
- “岂伊逢世运,天道亮云云。”:难道是因为遇到了不好的时运,天道就是如此。
- “太空流素月,三五何明明。”:太空中流淌着素月,十五的月亮多么明亮。
- “光耀侵白日,贤愚迷至精。”:月光甚至遮蔽了白日,贤者和愚者都被迷惑。
- “四时更变化,天道有亏盈。”:四季更替变化,天道也有盈亏。
- “常恐今夜没,须臾还复生。”:常常害怕今夜的月亮消失,但很快又会重新升起。
修辞手法:
- 比喻:“光耀侵白日”比喻月光遮蔽了白日。
- 拟人:“悲风来孟津”将悲风拟人化,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 对仗:“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通过对比,突出了人性的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不公和人性的悲哀,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悲风、孟津、素月、白日。
- 详细解释:悲风和孟津共同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素月和白日则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交替。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悲风和孟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伤感;素月和白日则象征着希望与绝望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一句揭示了什么? A. 人性的残酷 B. 虎豹的善良 C. 自然的秩序 D. 社会的和谐
-
诗中“太空流素月,三五何明明”一句中的“三五”指的是什么? A. 农历十五 B. 农历初三 C. 农历二十五 D. 农历初五
-
诗中“光耀侵白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孟云卿的《伤时二首》: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 李白的《静夜思》与孟云卿的《伤时二首》:两者都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或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孟云卿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