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 赏心亭
溪流绀碧柳扶疏。幽绝似玄都。第一是名区。真合称周郎画图。袁安雅致,青山独卧,雪影共清癯。拔去恐须臾。问往代清风怎知。
白话文翻译:
溪水流淌,波光粼粼,碧绿的柳树轻轻摇曳,幽静得像是仙境。这里是最有名的地方,真可以称得上是周郎的画图。袁安的雅致,青山独自卧着,雪影与清风相伴。即使拔去这片美景,恐怕也是瞬息万变。问往日的清风又如何能知晓这些呢?
注释:
- 绀碧:深蓝或深绿色,这里形容溪水的颜色。
- 扶疏:形容树木枝叶稀疏而又轻柔。
- 幽绝:形容环境幽静而绝世,意指人迹罕至之地。
- 周郎:指周瑜,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其画作常被称道,象征美好景致。
- 袁安:指东汉时期的名士袁安,以其雅致著称。
- 雪影共清癯:形容雪的影子与清风相互交融,渲染出一种清冷的美感。
- 须臾:瞬间,极短的时间。
典故解析:
- 周郎画图:周瑜以其卓越的才华与美貌闻名,诗中提及其画作,暗示这处景致之美妙,恰似周郎的画作一般。
- 袁安雅致:袁安以其清高的品德和雅致的生活方式而闻名,提及其名,意味着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情怀的追求,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自然景致优美且人迹罕至之地,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环境的赞叹,以及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太常引 赏心亭》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溪流、柳树、青山等意象,展现出一幅恬静的自然画面。开篇以“溪流绀碧柳扶疏”引入,描绘出典雅的自然环境,给人以舒缓的视觉享受。接着提到“幽绝似玄都”,将这个地方与传说中的仙境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丽景致的赞美。
诗中巧妙地提到“第一是名区”,不仅是在赞美这里的美丽,更暗藏了对历史的追溯与思考,像是周郎的画图一般,意在暗示这幅景致不只是眼前的风景,也是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承载。袁安的提及则是对高雅生活方式的向往,显现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清高品德的内心渴望。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描绘,结合历史典故,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与高雅风范的追求,发人深省,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流绀碧柳扶疏:描绘溪水的颜色和柳树的生长状况,传达出自然的宁静美。
- 幽绝似玄都:将环境与仙境相类比,进一步强调幽静之美。
- 第一是名区:突出此地的名声与美丽,说明其独特性。
- 真合称周郎画图:将自然景色与著名画作相联系,增加了诗的艺术感。
- 袁安雅致:引入历史人物,表现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 青山独卧,雪影共清癯:展现出一种清冷脱俗的意境。
- 拔去恐须臾:暗示美景的瞬息万变,体现了对美的珍惜。
- 问往代清风怎知:对历史的反思,质疑往日的风景是否被理解与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仙境,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对仗:如“雪影共清癯”,形成音韵的和谐,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溪流、柳树等象征着自由与自然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高雅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流动与变化,代表生命的活力。
- 柳树:象征柔美与顺应,代表对自然的依偎。
- 青山:象征稳重与永恒,代表人类追求的理想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意象在诗中用来形容自然的美丽? A. 碧水
B. 流云
C. 夕阳 -
“袁安雅致”中的“袁安”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周瑜
B. 袁安
C. 曹操 -
本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历史的追溯
B. 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C. 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 《月下独酌》(李白):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诗词对比: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两首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侧重于豪放的情感,而吴绮则侧重于细腻的观察与内心的清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白与苏轼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