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过砚石步》

时间: 2025-01-19 14:43:43

雨中初厌蒻蓬遮,撑起蓬来景更佳。

岸上长松立如笔,波中寒影走成蛇。

忽看云外吐银镜,一点晨光射玉沙。

却出船头聊放目,远峰无数碧横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船过砚石步

雨中初厌蒻蓬遮,
撑起蓬来景更佳。
岸上长松立如笔,
波中寒影走成蛇。
忽看云外吐银镜,
一点晨光射玉沙。
却出船头聊放目,
远峰无数碧横斜。

白话文翻译:

在雨中刚刚厌倦了蒿草的遮挡,撑起蓬帆的景色更显得美好。岸边的长松笔直地站立如同一支毛笔,水波中寒冷的影子蜿蜒如同一条蛇。突然看到云外吐出银色的镜面,晨光一束射向玉色的沙滩。我从船头探出目光,远方的山峰无数,碧绿而横斜。

注释:

  • 蒻蓬:一种水生植物,用于编织。
  • 撑起蓬:指撑起船帆,行船时使用的帆。
  • 长松立如笔:形容松树笔直,像一支毛笔。
  • 寒影走成蛇:水中的影子像蛇一样游动,形容波光粼粼。
  • 银镜:指水面,像银色的镜子。
  • 玉沙:指细腻洁白的沙子,形容沙滩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以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见长。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杨万里在舟行水上时,抒发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向往,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惬意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船过砚石步》是一首描绘水乡风光的诗,展现了作者在舟中行驶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透过细腻的描写,无不透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开头两句,作者通过对雨中景象的感受,表现出一种初见美景后的愉悦心情,雨水洗涤了周围的一切,显得更加清新。接下来的“岸上长松立如笔”,将松树的笔直与船只的行驶相联系,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展示了自然的力量与和谐美。在诗的后半部分,云外的“银镜”与“玉沙”,描绘出水面的波光和沙滩的美丽,进一步增强了诗的画面感。最后两句则邀请读者一同分享这一幅美丽的远景,表达了诗人心中升腾的自由与快乐。整首诗手法灵活,意象丰富,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和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中初厌蒻蓬遮:在雨中我对蒿草的遮挡感到厌倦。
  2. 撑起蓬来景更佳:撑起船帆后,眼前的景色更加美丽。
  3. 岸上长松立如笔:岸边的松树高耸,直立如同毛笔。
  4. 波中寒影走成蛇:水波中,寒冷的影子蜿蜒如蛇。
  5. 忽看云外吐银镜:忽然看到云外的水面像银镜般反射光芒。
  6. 一点晨光射玉沙:晨光照射在洁白的沙滩上,仿如玉石。
  7. 却出船头聊放目:我从船头伸出头来,放眼四望。
  8. 远峰无数碧横斜:远处的山峰无数,碧绿而横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岸上长松立如笔”,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松树的姿态。
  • 拟人:水中影子“走成蛇”,赋予影子以生动的形态。
  • 对仗:全诗行句对仗工整,如“雨中初厌蒻蓬遮,撑起蓬来景更佳”。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蒻蓬:象征遮挡与无奈,反衬出后续景色的美好。
  • 长松:象征坚韧与挺拔,体现自然的生机。
  • 银镜:象征宁静与美丽,反映水的清澈。
  • 玉沙:象征洁净与珍贵,展示沙滩的迷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岸上长松立如笔”中的“笔”指的是什么?

    • A. 毛笔
    • B. 画笔
    • C. 笔记本
  2. “波中寒影走成蛇”中的“寒影”指的是什么?

    • A. 水面反射的影子
    • B. 冰冷的水流
    • C. 乌云的影子
  3.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A. 通过对比
    • B. 通过细腻的描绘
    • C. 通过叙述故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展现自然美与闲适生活。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船过砚石步》与杜甫的《春望》:前者轻松闲适,更注重自然风光;后者则表现沉重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