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畴》

时间: 2025-01-04 08:11:41

田底泥中迹尚深,折花和叶插畦心。

晚秧初捻金绒线,先种输他绿玉针。

云垄雾畴俱水响,丝风毛雨政春阴。

莫听布谷相煎急,且为提壶强满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田底泥中迹尚深,折花和叶插畦心。
晚秧初捻金绒线,先种输他绿玉针。
云垄雾畴俱水响,丝风毛雨政春阴。
莫听布谷相煎急,且为提壶强满斟。

白话文翻译:

在田底的泥中,痕迹仍然很深,
我折下花和叶,插在田间的心里。
晚稻刚刚捻成金色的绒线,
早稻送来的却是翠绿的玉针。
云层和雾垄都伴随着水声,
细风和毛雨正是春天的阴霾。
不要急于听布谷鸟催促的鸣叫,
先来提壶满斟一杯酒吧。

注释:

字词注释:

  • 田底泥中迹尚深:田底的泥土中,插秧的痕迹还很深。
  • 折花和叶插畦心:折下花和叶子插在田头。
  • 晚秧、金绒线:晚秧指的是晚稻,捻成细细的金色绒线。
  • 输他绿玉针:先种的稻子如绿玉般的细针。
  • 云垄雾畴:云雾缭绕的田畴。
  • 丝风毛雨:细细的风和毛毛的细雨。
  • 莫听布谷相煎急:不要急于听布谷鸟的鸣叫。
  • 且为提壶强满斟:不如先来提壶倒满酒。

典故解析:
布谷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春天的使者,其鸣叫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有催促农事的意思。诗中提到布谷鸟,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急切,要珍惜当下的时光,享受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他的诗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秧畴》创作于农耕季节,正值插秧的时节,表现了农民的辛勤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与欣赏。

诗歌鉴赏:

《秧畴》体现了杨万里对农田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开篇的“田底泥中迹尚深”让人感受到农田的生机和农民辛勤劳作的痕迹;接下来的“折花和叶插畦心”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诗中“晚秧初捻金绒线,先种输他绿玉针”描绘了两种稻秧的不同状态,体现出时间的推移与农事的变化。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云垄雾畴”、 “丝风毛雨”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春天湿润阴霾的氛围,传达出一种安静而恬淡的心情。

最后两句“莫听布谷相煎急,且为提壶强满斟”更是引人深思。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被外界的催促所影响,而是应该享受当下的生活,放慢节奏,细品人生的滋味。这种恬淡的心态与对自然的亲近,正是诗人所推崇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描绘泥土的痕迹,体现出农田的生机与农民辛勤的劳作。
  • 第二联通过两种稻秧的描写,体现出时节的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
  • 第三联通过云雾与细雨的描写,营造出春天的氛围,反映自然的变化。
  • 第四联则转向反思,强调慢生活的哲学,倡导放下急躁,享受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绒线”与“绿玉针”形象地比喻稻秧。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云垄雾畴”赋予生命,增加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体现出诗人的修辞技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呈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农业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急躁生活方式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泥土:象征着生命的根基与生长的力量。
  • 稻秧:象征着劳动的成果与希望。
  • 云雾: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变化。
  • 布谷鸟:象征着春天与生命的召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晚秧”指的是哪种植物?
    A. 早稻
    B. 晚稻
    C. 花卉
    D. 草坪

  2. 诗人劝说人们在什么情境下不必急于行动?
    A. 晴天
    B. 插秧
    C. 下雨
    D. 听布谷鸟

  3. 诗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
    A. 隐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夸张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对比,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田园生活的恬淡与自然的美。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全集》
  • 《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