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晴初止雨,蒸润尚侵衣。
缺月如羞出,荒云不肯归。
杏花朱欲绽,梅萼雪将称。
远鴈来何急,冲风湿翅飞。
白话文翻译:
天空未晴,刚刚停止的雨水,湿气仍然渗透到衣服里。
缺月似乎害羞,不愿意出来,荒凉的云彩也不肯归去。
杏花红色的花苞即将绽放,梅花的花瓣像雪一样洁白。
远处的雁儿为何急于飞来,在风中湿漉漉的翅膀扑打着。
注释:
字词注释:
- 未晴:尚未放晴,指天气仍然阴沉。
- 蒸润:湿气弥漫,指雨后空气中的湿气。
- 缺月:月亮不完整,指月缺的状态。
- 如羞:像是害羞一样,表现出一种羞涩的状态。
- 荒云:指阴沉的云层。
- 朱:指红色。
- 欲绽:即将开放。
- 梅萼:梅花的花苞。
- 远鴈:远方的雁,指候鸟。
- 冲风:迎着风。
- 湿翅:湿润的翅膀。
典故解析: 此诗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展现了自然界春天的生机与变化,结合了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如月、云、花、鸟,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诗人,著名的“诗中有画”风格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细致入微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未晴》写于春雨之后,表现了春天初至时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细腻感受。此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歌鉴赏:
《未晴》是一首描绘春雨后景象的诗,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开篇“未晴初止雨,蒸润尚侵衣”便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刚刚停止雨水的环境中,湿润的空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接着,诗人以“缺月如羞出”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羞涩,仿佛在与阴云斗争,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略显忧郁的氛围。
后面两句“杏花朱欲绽,梅萼雪将称”则展现了春天花木的蓬勃生命力,杏花和梅花的相继绽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在这里用“朱”和“雪”对比,既表现了色彩的变化,也暗含了春天的温暖和寒冷的斗争。
最后两句中的“远鴈来何急,冲风湿翅飞”则通过远归的雁阵,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到来,表现出一种急切而又生动的生命感。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思考,也表达了对春天生机的期盼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晴初止雨:雨刚停止,天空还未放晴,显现出春雨的细腻与柔和。
- 蒸润尚侵衣:湿气仍然渗透到衣物中,表现出春天的潮湿特征。
- 缺月如羞出:不完全的月亮似乎有些害羞,形成了温柔的意象。
- 荒云不肯归:阴沉的云彩不愿散去,增添了一份愁苦的氛围。
- 杏花朱欲绽:杏花的红色花苞即将开放,展现生机。
- 梅萼雪将称:梅花的花苞如雪般洁白,形成强烈对比。
- 远鴈来何急:远方的雁群为何如此急于归来,强调春天的气息。
- 冲风湿翅飞:在风中飞翔的雁,湿润的翅膀象征生命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缺月如羞出”,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
- 对比:梅花的白与杏花的红,展现了春天的色彩丰富性。
- 意象:雨、云、花、雁等意象交织,构成了春天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雨后的景象描绘,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变化,同时传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热爱,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代表着春天的滋润与生命的复苏。
- 月:象征着温柔与宁静,有时又带有忧愁。
- 云:表现出天候的变化,暗示着不确定性。
- 花:春天的象征,预示着希望与美好。
- 雁:象征着迁徙与归来,传达了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花是哪些? A. 梅花和桃花
B. 杏花和梅花
C. 玫瑰和菊花
D. 紫藤和百合 -
填空题:诗中“缺月如羞出”表现了( )。
-
判断题:诗人对春天的到来持积极态度。 (对/错)
答案:
- B
- 月亮的害羞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梅尧臣的《未晴》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期待,但梅尧臣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描绘,而杜甫则在春天的景象中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