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志》

时间: 2024-12-29 19:35:05

饮水萧然卧曲肱,桑村麦野醉腾腾。

老身长子知无憾,泛宅浮家苦未能。

南亩服劳胜乞食,腐儒垂死耻依僧。

柴荆常闭斜阳里,剥啄虽闻亦嬾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水萧然卧曲肱,桑村麦野醉腾腾。
老身长子知无憾,泛宅浮家苦未能。
南亩服劳胜乞食,腐儒垂死耻依僧。
柴荆常闭斜阳里,剥啄虽闻亦嬾应。

白话文翻译:

我在清澈的水边静静地躺着,枕着手臂,心情宁静,田野和村庄的美景让我陶醉。
老年人有长子在身边,心中无怨无悔,然而漂泊的家园却无法安定。
宁愿在南边的田地辛勤劳作,也胜过乞讨为生,腐朽的读书人临终前也不愿依靠和尚。
夕阳西下,柴门紧闭,虽然听到啄木鸟的声音,却懒得去应答。

注释:

  • 萧然:清静、宁静的样子。
  • 曲肱:弯曲的手臂,指用手臂作枕头。
  • 桑村:桑树成群的村庄。
  • 腾腾:形容醉意浓厚。
  • 泛宅浮家:泛指无家可归的生活。
  • 南亩:南边的田地。
  • 服劳胜乞食:宁愿辛勤劳动,也不愿乞讨。
  • 腐儒:指那些学识渊博但无所作为的人。
  • 依僧:依靠和尚,暗指寄人篱下。
  • 柴荆:柴门和荆棘,常用来指家门口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北朝的动荡,作品多反映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陆游的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书志》创作于陆游晚年,诗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思考。在他看来,宁愿辛勤耕作也胜过乞讨,而内心对家国的忧虑和对自身处境的不满,构成了诗中深厚的情感。

诗歌鉴赏:

《书志》是一首情感深刻的诗,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头两句“饮水萧然卧曲肱,桑村麦野醉腾腾”,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逐渐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第三句“老身长子知无憾”,似乎在表明有子在身的满足感,但随即转入“泛宅浮家苦未能”,可见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虽有长子陪伴,却仍然感到无安定之处,暗示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接下来的“南亩服劳胜乞食”,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选择,表现出他宁愿辛勤劳动,也不愿依赖他人。

最后两句以柴门紧闭、斜阳映照的景象收尾,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剥啄声虽在,却让人感到懒于应答,象征着对外界的隔绝与对内心的沉思。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饮水萧然卧曲肱:在水边静静躺着,享受清静,表现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2. 桑村麦野醉腾腾:对乡村田野的醉美描绘,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3. 老身长子知无憾:有子在身,老有所依,似乎无怨无悔。
  4. 泛宅浮家苦未能:漂泊无定,心中苦涩,暗示内心的无奈与不满。
  5. 南亩服劳胜乞食:宁愿辛苦耕作,也不愿乞讨,表现诗人的自尊心。
  6. 腐儒垂死耻依僧:对无所作为的读书人的鄙视,强调自我价值与独立。
  7. 柴荆常闭斜阳里:描绘一种孤独的生活场景,暗示与外界的隔离。
  8. 剥啄虽闻亦嬾应:即使听到声音,也懒得回应,体现内心的疲惫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饮水萧然”与“桑村麦野”,形成了和谐的对比。
  • 比喻:将生活比作漂泊,表现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 意象:如“斜阳”、“柴荆”等,营造出一种孤独的生活环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社会的不满。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内心的反思,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饮水:象征生活的简单与宁静。
  • 桑村麦野:代表乡村的生机与自然的美好。
  • 南亩:象征辛勤耕作的精神。
  • 柴荆:象征家庭的闭塞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饮水萧然卧曲肱”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A. 宁静
    B. 烦躁
    C. 忧伤

  2. “南亩服劳胜乞食”中,诗人表达了何种生活态度? A. 寻求安逸
    B. 否定劳动
    C. 崇尚劳动

  3. 诗的最后两句意在表现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陆游与王维的田园诗作对比:
    • 陆游的《书志》强调生活的辛苦与理想的追求,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更注重自然的闲适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境和情感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后者则展现了对自然的享受与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