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小池》

时间: 2025-01-17 10:23:32

连获三峰寺,桃源一路分。

池偷镜湖月,石带澳州云。

鱼队深犹见,琴声静更闻。

严幽林箐密,疑可下湘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假山小池
连获三峰寺,桃源一路分。
池偷镜湖月,石带澳州云。
鱼队深犹见,琴声静更闻。
严幽林箐密,疑可下湘君。

白话文翻译:

在三峰寺的连绵山峦中,桃源的路仿佛在这里又分开。小池如同镜子般映照着湖中的月亮,怪石环绕着澳洲的云彩。鱼群在水中游弋,深处依稀可见;琴声在幽静的环境中更显得清晰。浓密的树林让人感到幽静,仿佛湘君可以在此处轻轻下凡。

注释:

字词注释:

  • 连获:连绵不断的意思,形容山峰。
  • 桃源:指桃花源,寓意理想的隐居之地。
  • 池偷镜:池水如镜,映照湖中明月。
  • 石带:石头环绕。
  • 澳州云:可能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 鱼队:指鱼群。
  • 琴声:古代乐器琴发出的声音。
  • 严幽:寂静而幽深的环境。
  • 箐密:密林。

典故解析:

  •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理想的隐逸生活。
  • 湘君:指湘水之神,传说中的人物,常与美丽、幽静的环境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因其诗歌中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闻名。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陆游在战乱和政治动荡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他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反映出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假山小池》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交融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山水及小池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开篇提到的“三峰寺”与“桃源”构成了一个理想的隐逸环境,传递出一种逃离尘世纷扰的向往。接着,通过“池偷镜湖月”,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池水比作镜子,使得湖中的月亮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增添了诗的意境。

此外,诗中“鱼队深犹见,琴声静更闻”描绘了一个安静而富有生机的场景,鱼群自在游弋,琴声在此时显得尤为动人,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结尾的“疑可下湘君”,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望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陆游内心深处对自然美和宁静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连获三峰寺,桃源一路分。
    描述了三峰寺的美丽和桃源的分道扬镳,暗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分离。

  2. 池偷镜湖月,石带澳州云。
    池水如镜,映照月光,与周围的怪石形成对比,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美。

  3. 鱼队深犹见,琴声静更闻。
    鱼群在水中轻盈游动,琴声在静谧的环境中回荡,表现出一种宁静与生机并存的状态。

  4. 严幽林箐密,疑可下湘君。
    密林的幽静让人联想到湘水之神的到来,暗示着一种美好理想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池偷镜”将池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峰:象征高远、超脱。
  • 桃源:理想的避世之地,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池水:反映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鱼群: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琴声:代表文化与艺术的优雅和纯净。
  • 密林:象征幽静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池偷镜湖月”中的“偷”字意为: A. 偷偷的
    B. 窃取
    C. 似乎是
    D. 像

  2. 诗中提到的“桃源”是指: A. 一种果树
    B. 理想的隐居地
    C. 一种诗歌形式
    D. 一种饮品

  3. “鱼队深犹见”意指: A. 鱼群在水中游得很快
    B. 鱼群在深水中依然可以看见
    C. 鱼群已经不见了
    D. 鱼群在水面上游动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陆游的《假山小池》更注重对水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对心灵的影响。王维通过山的沉稳与宁静表达了个人的孤独感,而陆游则在宁静中寻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词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